炎宗 作品

第766章 本土文物

 那位二十來歲的男職員,被薇薇安的容貌閃了一下,渾然沒注意到對方身邊的護花使者,愣了一會才笑道,“啊?你問的是康文署的藝術節改組會議吧,我知道……你是……”

 盧燦空有偌大的名頭,此刻卻被人完全忽略。

 “謝謝!哦,雨傘,阿燦,你先拿著,我去開會。”薇薇安循著對方手指方向疾走兩步後,發現手中竟然還拎著雨傘,又回身將雨傘塞給盧燦,匆匆離開。

 這時,那位男職員才發現盧燦,驚訝地啊了一聲,手指朝盧燦點了點……

 沒等他說話,盧燦笑問,“小哥,能告訴我,香江古蹟古物辦事處,在哪一層辦公?”

 香江古物古蹟辦事處,成立於1976年,成立宗旨是確保香江最具價值的古蹟及建築物、文物得到保護,屬於市政總署轄下的一個部門。

 現任香江古物古蹟辦事處處長是一位英國人,漢語名字叫白德,英文名所羅門·白德。

 他不僅是古物古蹟辦事處處長,還是港大教授,歷史學博士,同時還是虎園博物研究顧問,拿顧問薪水的那種,所以也算是盧燦的“老朋友”。

 盧燦今天來找他,主要是為了一批新發掘的考古物件!

 一直以來,虎園博物館不承接外來藏品,以此來保證虎園博物館的私有化。但是,這一批新出土的貨,有些特殊,它們是被香江古物古蹟辦事處在新界荃灣馬灣島發掘出來,妥妥的香江本土歷史文物。如果能將這批文物納入虎園博物館,有助於虎博的本土化以及開展本土化歷史研究。

 香江最大的綜合類博物館,怎能缺少本土文化研究?

 可惜,在此之前一直沒機會插手。

 有關香江本土的文明考證,此前一共有兩批。

 其一是愛爾蘭人芬戴禮神父,三十年代於南丫島發掘得的史前遺物精萃,大約有六十多件,多為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石器。所有者為香港耶穌會,目前展存於香江博物館,也就是1998年改名的香江歷史博物館。

 其二是芬戴禮神父的朋友,意大利天主教神父麥兆漢,他也參與了南丫島遺址發掘,也因此掌握了相當數目的新石器時代文物。不僅如此,麥兆漢神父還在汕尾村、新界、沙田等地發掘多處古蹟,蒐集了數以噸計的史前文物進行研究,還在歐洲各地進行巡展。

 麥兆漢神父1953年去世後,羅馬天主教會將整批文物回贈港府,同樣保存於香江博物館。

 這兩批文物,盧燦再有錢也沒有機會插手,虎博的本土化研究一直空置。

 現在,機會再次來臨。

 七十年代,有漁民在新界荃灣青衣島附近的馬灣島上,發現人工製作的石器,並沒有引起重視。

 就在去年,又有一幫年輕人去馬灣島東北石崖區域露營,其中有一位是港大歷史系在讀學士,名叫鄒興華。他對考古學有所瞭解,無意中在島上發現大面積人類早期文明活動痕跡。

 香江馬灣島東灣仔遺址,就此揭開神秘面紗。

 香江古物古蹟辦事處處長白德博士親自主持挖掘,虎園博物館遂即贊助並組隊跟進。

 這一次,虎博無論如何也要從這一遺址遺物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