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837章 八思巴文

 其它的且不論,葛元生的眼力勁,還是很高明的。

 聽到傅咖喱說葛元生鑑定過這件物品,判定為元代青玉大印,只是印文看不懂,盧燦大概明白怎麼回事——元代印璽的印文,要麼是八思巴文與漢文並用,要麼是八思巴文。

 很顯然,這枚大印的印文,應該是八思巴文。

 澳門哪有研究八思巴文的專家?

 即便是香江,也沒有幾個能通讀八思巴文的人,虎園博物館內倒是有一位,對八思巴文有所研究,那就是饒固庵饒教授,但也說不上通讀。

 盧燦也不懂八思巴文,但是,有關元代印璽,他見過不少,《元典章》也翻看過。在《元典章》中,有不少關於元代官印的大小、紐制、印文以及材質的標準制定,也有一些八思巴通用印文的範例。

 故而,盧燦也不能說完全不認識。

 至於元代印璽上的八思巴文,其實就那麼幾個字,來來回回倒著用,難度還不算大。

 心中有底之後,他探手將這枚青玉大印拿出來。

 真沉!足足有三公斤多,像個鐵秤砣。

 雙龍盤紐,刀工略顯粗糙,但造像威嚴,應該是元朝中早期實力強盛時的物件。

 青玉材質溫潤細膩,內含金星,有點類似於青金,這塊青玉的銅含量超標,難怪如此之沉。

 看過印體之後,盧燦才將大印翻過來,印面朝上。

 果然是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創立於至元年間,創立者為蒙古國師八思巴,故而又稱之為“八思巴文”,史書上正式稱謂是“蒙古新字”,至元六年,頒行全國。

 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取意《易經》“至哉坤元”,至元六年為公元1269年。

 有關八思巴文的創立和頒行,還有一個陰謀論的猜想。

 蒙元代宋之後,一直為中原此起彼伏的抗爭,頭疼不已。

 中統元年(忽必烈的第一個年號,公元1260年)被忽必烈任命為國師的八思巴獻策,他認為想要永久統治中原,想要長治久安,必須要斬斷中原文明的根,也就是創立新文字,讓新文字上取代漢語,長而久之,中原文明就會滅絕,中原漢人就會從服。

 元世祖忽必烈深謀遠慮,認為國師說得很對,又加上當時蒙古使用的是回鶻文,很不方便,遂即詔令八思巴負責此事。

 八思巴耗時八年,取材古藏文,以四十一個字母為基礎,進行拼音組合,創立八思巴文,形成一種全新的文字。

 可惜,八思巴小看了漢文化和漢文字根深蒂固的影響力。

 八思巴文自從頒行的那天起,就遭遇極大阻力,不僅漢人不學,連蒙元及附屬的中西亞人種,都不願意學習這種晦澀難懂的文字。雖然元廷屢次下令用八思巴文“拼寫一切語言”,也確曾用八思巴文譯寫過一些書籍,還拼寫過漢語,藏語等,但民間還是用漢字。

 所以,八思巴文最終還是主要應用於官方文件。

 以至於這種文字最終只存在於歷史中不過幾十年就成為一種“死文字”——公元1352年是有史記載八思巴文最後一次官方使用,前後攏共使用八十四年。

 據說,八思巴文的推行不力,是蒙元國師八思巴四十六歲早逝的原因之一。

 有關這一“陰謀論”,並不見於正史,只有一些元明的稗抄文本中偶有記錄,真實性待考——如果是真的,這絕對是一條刨根的惡策。

 八思巴文不好認,即便盧燦見過不少八思巴文的元代印章,可想要辨認出這枚大印上的文字內容,依舊很頭疼。

 他就著燈光,一點點摸索著拼音結構,與腦海中八思巴文字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