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54章 片場有寶

    盧燦又將盤子翻過來,底部無釉,圈足偏黑偏粗,顆粒較大。

    手指在盤底露胎處搓了搓,是化妝土而非瓷土。

    喲呵,竟然在片場發現一件遼代缸瓦窯白釉印花葵花盤!

    蓮女湊過來,下巴搭在他的肩膀上,跟著瞎瞅,“看什麼呢?不會是古董吧?”

    盧燦將盤子捏緊,扭頭蹭蹭她的秀髮,一邊看一邊問,“這盤子......是片場的?”

    一聽這話,蓮女輕拍盧燦的肩胛骨,興奮的直跳,“真是古董?值錢嗎值錢嗎?不是六叔家的,是劇務從太子道舊貨市場買來的。”

    值錢嗎?這問題盧燦還真不好回答。

    赤峰缸瓦窯的大規模發掘,那是九十年代耿寶昌老爺子主持的,也是耿老等人,認定赤峰窯為遼代官窯。此時,莫說香江,即便是國內,也沒多少人認得缸瓦窯的瓷貨。

    缸瓦窯瓷器價格暴漲,還需要等耿老、葉喆民葉老等人認定之後,才有的事。

    這可能也是物主不太在意的原因,因此流落到太子道舊貨市場,被劇組買回來當道具。

    盧燦屈指在她的鼻樑上刮刮,“確實是古董,應該是遼代瓷器。不過你別急,我先看一遍。”

    “嗯嗯,你先看著,上次他們買回來的這種瓷器,挺多的,這就安排人都給送過來,你都給看看。”她墊腳在盧燦臉上親了一口,咯咯笑著,像只花蝴蝶飄走,找人幫忙去。

    盧燦又將桌上其它盤盞看了一遍。

    另外三隻直徑在三十釐米左右的大盤,都是白中帶青,口沿有三爪形支釘痕,與剛才那一隻是整套的,都是缸瓦窯瓷貨。至於其它幾隻,則是普通貨色。

    多次提及三爪形支釘痕,這種支釘痕又有什麼特殊的?

    這是因為,三爪形支釘痕,是遼代赤峰窯獨有特徵。

    為什麼會在口沿部位有支釘痕?

    這與燒製方式有關。

    眾所周知,定窯芒口,與“覆燒”的方式有關。

    定窯位於冀北定州,典型的北方窯口,缸瓦窯幾乎與定窯同期,又同屬於北方窯系,因此燒製方式上,大體相同,也採用覆燒模式。

    不過,缸瓦窯率屬於官窯,燒製出來的盤碗碟的口沿凹凸不平,拉嘴,總歸不合適。

    因此,缸瓦窯的工匠想出一種辦法,用三爪支釘,釘尖朝下、平面朝上,隔墊疊壓支燒,因此,常在器物的內底或口沿內留有“品”字形排列的三個極細的支釘痕。

    這就是缸瓦窯的“三爪形支釘痕”。

    盧燦將這四隻白釉盤疊在一起,想想實在是有趣——拍電影買道具,竟然能買到遼代官窯瓷器......讓人無語!

    回頭去太子道舊貨市場找找賣貨的攤主,看看他手中還有沒有更多的缸瓦窯瓷貨。

    這種瓷器,說不上多貴重,畢竟市場上還沒承認,但是,研究性很強,完全可以聯絡國內博物館,展開專題研究。

    這才是一家博物館存在的文化意義。

    很快,蓮女指揮一位工作人員,拎著一隻籃筐,裡面塞得滿滿,都是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