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朱見深 作品

第一百三十六章 孔有毒瘤,鈴鐺夜響

  終究是一個農耕國家,耕藉禮每年還是要舉行天子親耕才能讓百姓擁護。

  只是看到禮部奏請由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太學士劉吉前往山東奠先師孔子,不由微微蹙起眉頭。

  面對鐵骨錚錚的孔家,當真是不服都不行。

  從宋朝至和二年開始,孔子嫡系長孫便一直被歷朝歷代封為洐聖公,而今由孔子六十世孫孔宏泰襲封,至今已是第六十一代。

  原本這個位置落不到孔宏泰的頭上,但他的兄長孔宏緒暴露人性的醜態,即便是孔聖人的後代亦是不例外。

  孔宏緒自持洐聖公的身份尊貴,加上他岳父是當朝首輔李賢,行事乖張,濫殺無辜。後來,因宮室逾制遭到揭發,這才被奪爵廢為庶人,改由其弟孔宏泰襲封。

  只是孔家能夠成為唯一跨越歷史長河的世家大族,自然不可能因為出了一個孔宏緒便毀掉,實際並沒有受到絲毫的動搖,這跟他們地位的超然性有關。

  且不說孔家在前朝的禮遇,即便是到了本朝,同樣是恩寵不斷。

  明太祖時期,規定給祭田二千大頃,歲收其租,以供畝祀,餘悉為衍聖公廩祿,佃戶達五百戶,而孔氏子弟無賦役之憂。

  除此之外,歷朝的皇帝為了贏得賢名,亦是經常厚賜衍聖公。

  按說,衍聖公得到朝廷的恩養和厚賞,應當推動教育事業回饋社會,但終究是一幫貪婪的肉體凡胎。

  隨著他們手裡的財富越積越多,衍聖公跟天下的官紳一般,便是想辦法在各處買地,讓更多的無業百姓成為他們的佃戶。

  正統四年,當時的衍聖公又向戶部奏請存佃戶五百戶,湊人二千丁,專以辦納糧,以供祭祀。

  孔家不僅向奴役百姓的超級大地主蛻變,而且打著各種祭祀的旗號耗費大量的人力,更是消耗大量的祭品和財物。

  在曲阜,每年祭孔五六十次,春、夏、秋、冬,四上丁、四促丁、八小祭,及祭日、朔月、望日,甚至二十四節氣等都要祭祀,且不同的祭祀不能相互代替。

  大明朝廷不僅沒有干涉,每年忌日祭(二月十八日)都會派遣閣臣或禮部尚書前往,但這種待遇著實是助長了洐聖公的地位和囂張。

  朱祐樘對鐵骨錚錚的孔家並沒有好感,而且知道毒瘤終是要拔除。

  且不說後來坐擁百萬畝良田的醜態,而今擁田而不向朝廷納稅,頻繁祭孔而虛耗祭品,居位又失其德,這些終究是要進行推倒。

  只是聖人的地位太高,而衍聖公又受天下讀書人所敬畏,偏偏歷朝歷代禮待早已經成為慣例,想要拔除亦不可能一蹴而就。

  朱祐樘知道自己的執政時期至少還有十七年,便在禮部的奏請上回複道:“由翰林侍讀學士謝遷前往,不宜過度鋪張浪費!”

  儘管知道派遣翰林侍讀學士謝遷會引起風波,但自己終究是這個王朝的君主,而且手握著十三營,倒不需要過度畏首畏尾。

  在處理有關禮儀方面的奏疏後,便著手自己最重視的軍事領域。

  十二營鬧餉的癥結其實是以成國公府為首的十武勳,只是刺駕事件發生後,這十位武勳雖然沒有承認是他們鼓動營兵鬧餉,但亦不敢再推波助瀾了。

  其實亦是難怪,自己連慶雲侯都是說斬就斬,他們自然會感到害怕。一旦他們有什麼把柄落在自己的手裡,這一刀必定揮下,甚至是滅他們滿門。

  從十武侯的反應來看,此次刺駕事件反倒不太可能是十武勳共謀,頂多是一二個武侯悄悄密謀。

  雖然鬧餉的風波平靜下來,但十二營的兵餉確實是太低。為了防止真正的人才外流,儘管不能跟神盾營看齊,但適當提高待遇營兵的待遇是有必要的。

  朱祐樘針對十二營的兵餉進行了變革,給兵部的指示是:“十二營設十二級餉,舉走馬和騎射比拼排名,勝者再戰神盾營,再勝可奪神盾營半餉!”

  既然是要強軍,那麼就要以實力說話。且不說十二營壓根沒有什麼功勞簿可躺,現在想躺著就拿高薪,自然是門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