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朱見深 作品

第一百四十一章 收網行動3

  汴水河的上游是瘦西湖,只是現在那裡還沒有清理汙泥,故而早已經成為臭水湖。這艘船朝著東邊駛向東邊的運河,而後沿著運河南下便可以繞回到揚州大碼頭。

  行程事前已經敲定,只需要完成這一次繞著揚州城由北到南的航行,此次增加提鹽費的售引活動便能圓滿結束。

  至於那位奉旨查案的欽差,恐怕此時還在泰興縣宛如無頭蒼蠅般瞎轉。

  兩淮都轉運使司副使高桓留在了這裡,在跟一幫相熟的老鹽商一一打過招呼後,便親自進行講解。

  高桓是一個五十歲出頭的小老頭,初時被恩蔭為國子監生,但實在考取不到功名,轉而被朝廷授從七品的中書舍人,而今是正五品的兩淮都轉運副使。

  在大明官場,雖然不講究子承父業,但高恆的父親正是原首輔高谷,這亦是李之清敢於在揚州城拉幫結派的原因之一。

  高恆面對在場的數十名鹽商,便認真地透露信息道:“諸位可能有所不知,朝廷為了鼓勵大家積極用銀購引,所以最早便明文規定所售的鹽引必須當年能提到鹽,否則要對都轉運使司治罪!所以你們只要買下這些鹽引,我們兩淮都轉運使司都要保障當年提引,而你們支付了提鹽銀,更是保證你們到了鹽廠是見票即兌!”

  他們正是利用手裡兌鹽的權力,從而通過這幫鹽商權力尋租。自己給予這幫鹽商打開方便之門,而這幫鹽商則是給予他們提鹽銀,可謂是皆大歡喜。

  “高副使大人,規定所售的鹽引必須當年能提到鹽,此事我們因何不知?”一個鹽商聽到這番話後,當即顯得十分不解地道。

  欺上瞞下啊!

  王越發現這幫人著實是十分高明,只是利用一個信息的小小不對稱,當即便將所有人都是玩得團團轉。

  若是大家知道所售的折色引有這個特殊的規定,那麼他們一旦正常購得這種鹽引,其實壓根不用擔心提不到鹽,甚至不需要給予這麼高的提鹽費。

  只是現在上了這艘船,明明是朝廷給予兩淮都轉運司使衙門的壓力,結果反倒成為李之清們的談判籌碼。

  既然有著朝廷的明文規定,又有著李之清這幫人打開的綠燈和保證,確實不需要過分擔心持引提不到鹽。

  高恆微微一笑,便是進行解釋道:“此事起初其實是一個小忽悠,只是李大人在發現之後,每次張文都選擇略去這個規定。諸位若是不信,朝廷經過戶部的公文在此,大家可以上前一觀。”

  說著,便將帶過來的朝廷公文進行展示,而上面赫然是三枚戶部司、堂、部的官印。

  “胡員外,這戶部行文果真有此規定!”蘇半城是一個較真的人,在看到戶部公文果然有此規定,亦是不由得佩服這幫人道。

  王越發現自己其實是當局者迷,原本以為他們要給每個鹽商寫保證書,結果竟然是鑽了一個小小的空子。

  只是從這個事情亦是可以看到:一旦逮到機會,哪怕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空子,亦會趁機大撈特撈。

  其實不是華夏沒有真正懂治國的人,但再好的經傳到了下面,這幫貪婪的官員亦能夠睜著眼睛幫你將經唱歪。

  而今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恐怕是要推行一大堆利國利民的改革措施,但想必他是意識不到這地方上的問題了。

  華夏治國的問題其實從來並不是高層的問題,高層一直都在努力扮演清流的角色,主要還是由文官集團所主治的地方早已經是爛掉。

  “高大人,朝廷每年只給比較少量的鹽引進行折色,最多的成化十六年亦是十萬引,你們今年怎麼還能一下子放出這麼多鹽引呢?”雖然提鹽的顧慮打消大半,但一個新鹽商又是提出一個疑惑地道。

  在場的鹽商其實早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兩淮衙門發行的折色鹽引額度著實太多,甚至有人都要懷疑他造假引了。

  王越對這個問題亦是深有體會,像他這個剛入行的鹽商都能拿到五千引,其他的老鹽商必定更多,但印象中朝廷戶部只規定每年發出少量的折色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