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朱見深 作品

第三百八十五章 兇飢曰蝗,眾臣爭“相”

  只是詞臣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系統,他們通過師生關係相互提攜,通常還擁有帝師的身份,故而往往是“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守孝歸來的李東陽同樣是一位帝師,在出任翰林學士後,現在又遇上禮部右侍郎空缺,故而李東陽比歷史提前來到了六部重臣的位置。

  其他六部侍郎的位置同樣出現了一些變動,如今亦是成為大明王朝重大決策的參與者,很多人對於決策都是躍躍欲試,對參與決策擁有很高的積極性。

  “從山東反饋的災情來看,這場蝗災勝過以往,損失將不可估量。此次將諸位召集過來,商議朝廷當如何防蝗治蝗!”劉吉主持這場最高會議,率先給會議定調道。

  朱祐樘跟以前那般,下面的重臣在下面議事,而他則呆在閣樓之上品茶。

  現在的大明朝廷既不是以前的廷議決策模式,亦不是早前太祖和太宗時期的獨斷專行,而是兩種模式相互結合。

  朱祐樘並不是一個喜歡事事親力親為的皇帝,而是選擇做一個戰略制定者,具體的事務通常是交由這幫重臣來決定。

  只要下面的臣子能夠拿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他通常都不會做過多的干涉,而是繼續穩坐釣魚臺。

  現在面對這一場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他亦是想要藉助這幫古代精英的智慧,由他們來制定災害的策略。

  十八位六部重臣已經慢慢習慣朱祐樘的執政風格,他們雖然沒有入閣其實等同於入閣,雖然不是相爺實質跟相爺無異,故而對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加的敬畏。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今蝗災乃上蒼的譴告,故防蝗在於修德,治蝗則行開倉賑災。明君以齋戒修身,開倉放糧救賑災民,如此便應上蒼而解蝗災之困!”禮部左侍郎周經跟很多清流那般主張順應天道,故而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實蝗災說輕不輕,但真論多麼嚴重亦不見得。

  原本成化朝留下的家底並不算少,而今弘治朝雖然處處花銷巨大,但清丈田畝令國家的糧倉達到前所未有的充沛。

  只要大明朝廷願意開倉放糧,那麼所有的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這其實亦是很多朝代的慣用方法。

  至於建議皇帝修德,這跟日食其實是一個道理,只要皇帝做做樣子即可。不僅麻煩事情會很少,而且亦可以向天下萬民交代。

  兵部尚書劉宣面沉似水,當即出言呵斥道:“庸儒執文,不識通變!蝗災乃天災,時隔幾年便現,早已不足為奇,與天子德行所幹?”

  “劉尚書,你錯矣。蝗災之事在堯舜未聞,周朝不興,自唐宋帝王失德方見蝗蟲食人。今天子固然聖明,然天子非聖賢孰能無過?若按吾之法以應上蒼,蝗蟲之禍足可平息!”周經知道劉宣是在維護天子,但亦是表達自己正統的觀點道。

  他倒不是要指責自己的學生不好,而是人非完人,自己學生最明顯的缺點是殺戮太深。自朱祐樘登基以來,被斬的權貴已經遠勝成化朝。

  單是今年三月那場殺戮,幾個案子加起來,被拖到西市砍頭的人數已經突破一千,而弘治已經成為貨真價實的暴君。

  如今出現這場蝗災雖然來得迅猛,但其實亦是在情理之中,所以提倡自己學生修德。既可讓自己學生放下對權貴階層的敵意,亦可解決這一場蝗災的根源。

  茶香嫋嫋,韓幼英的玉手將茶杯輕輕送到朱祐樘面前,在觀察朱祐樘反應的時候,發現眼前的男人越發的波瀾不驚。

  朱祐樘默默端起茶杯品了起來,雖然周經的話不中聽,但自從遇到東方道後,自己或多或少相信這種玄學。

  儘管他心裡並不認同周經這種消極的做法,但亦是沒有過多的反感,有意見總比那些一聲不吭的悶葫蘆要強。

  尹直在江西老家這些年感悟良多,亦是站出來表態道:“周侍郎,農業興盛,必滋生害蟲,這才是蝗災之因。古籍並未記載蝗災,一則農業不興,二則記載不全,與天子有何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