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朱見深 作品

第四百一十四章 乾清宮夜裡的一場火

  正是如此,小紫不能當作普通的宮女看待,或許她就是解惑的關鍵,亦是自己揪出蛆蟲的重大契機。

  “陛下,她剛剛招供是受她哥哥的指使!”覃從貴剛剛已經對小紫進行拷問,當即打起十二分精神地彙報道。

  朱祐樘發現跟自己所猜想的差不多,這些皇宮人員如果不是受到金錢蠱惑,那麼便是以親人為籌碼。

  小紫的哥哥既可以是重要說客,亦可以是要挾的籌碼,可以說是最佳掌控小紫的人選。

  朱祐樘不想深究其中的彎彎道道,便是下達指令:“即刻查清小紫家人的全部信息,務必揪出幕後之人!”

  “遵旨!”覃從貴原本以為案子的關鍵是在那位廚娘身上,但突然意識到自己所負責的小紫才是關鍵,當即鄭重地拱手道。

  朱祐樘一度懷疑淑妃之死是興王狗急跳牆,但從目前揪出的小紫身份來看,恐怕跟興王的關係並不大,幕後主使恐怕僅僅是想斷自己誕下子嗣的後路。

  卻是不得不承認,自己的人身安全存在比較大的危險性。

  只是這其實是一種必然,這個時代的資源終究有限,自己不願意通過加稅盤剝百姓,只想侵佔他們的利益。

  現在自己的種種舉措其實嚴重侵害到他們的核心利益,不說早前打擊高利貸整頓金融,最近廢除白銀本位制更是讓一幫權貴對自己咬牙切齒。

  現在的關係已經無法調和,那得看是他們先突破重重的宮牆弄死自己,還是自己將他們全部揪出來通通咔嚓掉了。

  朱祐樘將覃從貴打發離開,這才開啟今晚的工作。

  經歷了種種動盪,現在終於看到了一個心情舒暢的情報:呂宋方面又來了好消息,即將有新的一批黃金北上。

  雖然黃金無法促進生產力,但卻是自己所打造大明王朝新貨幣體系的基石。

  貨幣是經濟活動中人們用來交換物品和服務的一種媒介,一旦華夏能夠率先完成貨幣體系的建設,那麼便可以吸取周邊發展中的養分。

  像朝鮮方面,一旦大明的銀元能夠成為朝廷的主要流通貨幣,那麼不僅可以加深兩國的貿易往來,亦可能不斷掠奪他們的社會財富,甚至吸引他們的權貴攜大量財產投入大明的懷抱。

  朱祐樘自然不允許這一批黃金出現意外,當即下達密旨盯著江南那邊各個大家族的動靜,卻是不容許黃金船出現變數。

  事情便是如此的無奈,原本最該提防的是外人,但其實最危險的反而是自己人,特別東南竟然出現了所謂的“倭寇”。

  身穿淡紅色宮女裙裝的牛濛濛跟以往那般守在燈前,照料著朱祐樘的起居。

  原本她更傾向於站在這裡守護燈火,只是今天小花貓闖禍讓她心生不安,所以殷勤地替朱祐樘輕輕磨墨。

  這個時代的墨帶著很重的香味,所以在她認真的研磨之下,燈火下的硯墨池宛如散著光芒的香池。

  朱祐樘雖然嗅到旁邊的墨香,卻是沒有太過於在意突然殷勤的牛濛濛。

  經過這麼多年的反覆清洗,現在自己身邊的宮女和太監都是十分可信的,所以翻閱著襄城侯屯米的相關情報。

  雖然襄城侯李瑾等人已經成為玷板上的魚肉,但他總覺得這個事情恐怕沒有表面這般簡單。

  襄城侯李瑾這幫人最初屯米是為了謀利,但在自己表明平抑米價的決心和展露雄厚的皇倉後,他們繼續屯米的做法顯得耐人尋味了。

  自己現在早已經不是那個剛剛登基的光桿帝王,而是已經手握兵權,更是擁有很多重臣擁護,結果這幫人偏偏堅持一條路走到黑。

  雖然自己取勝主要是因為以通州糧倉作為後援,但襄城侯李瑾的這一份堅持,讓他隱隱感覺已經超出了逐利的範疇。

  特別是在自己推出布票和新銀元后,竟然還敢瘋狂地砸下大量的銀兩,更像是阻止自己推出新的貨幣體系。

  “陛下,信義錢肆現在在京城不流行了!”牛濛濛不知何時已經湊近這裡,卻是主動打破沉默地道。

  只是在朱祐樘投去目光的時候,卻是想到自己白天闖的禍,頓時心虛地吐了吐舌頭,生怕朱祐樘以此來懲罰於她。

  剛剛之所以如此主動,亦是想要好好表現,從而抹平今日闖的禍。

  朱祐樘知道牛濛濛的生活圈子其實十分的簡單,頓時十分困惑地道:“你知道信義錢肆?”

  “當然知道呀!這個是京城最有信譽的錢莊,以前奴婢給家裡錢都是到這間錢莊換匯票,但皇宮改為布票和新銀元后,奴婢已經改放到皇家錢莊了!”牛濛濛理所當然地點頭,便將事情的始末說出來道。

  朱祐樘雖然知道這時代的金融業已經有了雛形,但沒有想到京城最有名的錢莊竟然是不起眼的信義錢肆:“你可知這間錢莊是誰的?”

  “奴婢哪裡知道啊!不過聽說很多權貴都有份子,不管多少錢放在這間錢莊都不會擔心,以前大貪官李敏和謝一夔不也存在這裡嗎?”牛濛濛是個小話癆,亦是將自己知道的全盤托出。

  朱祐樘聽到牛濛濛這麼一說,不由得一拍自己的額頭。

  他總覺得這間信義錢肆很熟悉,卻是沒有想到當年謝一夔想到的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三兩的存票正是出自這家錢莊。

  從種種的跡象來看,這家給襄城侯李瑾提供大量資金的錢莊,確實十分不簡單。

  “陛下,可是奴婢剛剛說錯話了?”牛濛濛看到朱祐樘拍自己的額頭,頓時擔憂地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