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771章 餘波迴盪(6K章)

京城航空航天大學的一間小禮堂內,正聚集著一大群觀看閱兵式的學生。

 

這個年頭又不存在網絡直播,宿舍裡也沒有電視信號,如果想要看直播,就只有在學校裡幾個特定的地方。

 

二十出頭的年紀,本就是最有朝氣、對國家大事最為關注的階段,而京航的特殊性質,更是加大了這部分人的比例。

 

因此,甚至在閱兵式還沒開始的時候,這裡就已經擠得人滿為患。

 

以至於後來的人只能坐在地上。

 

最後還是唐林天親自出面,要求各宿舍樓把裝有電視的活動室開放,才止住了洶湧而來的人潮。

 

而這次閱兵直播的內容,也並未辜負他們特地起的這個大早——

 

對於還沒有進入航空工業系統工作、接觸不到太多涉密消息的學生來說,除了中間有一個編隊的殲7e實在乏善可陳之外,其它型號,都還是比較驚喜的。

 

只不過,禮堂畢竟是公共區域,實在不適合大聲喧譁,而且也沒有人想要錯過解說員的任何一句話。

 

所以,一開始,大家還是能夠壓抑住自己的情緒。

 

只是時不時傳出一些竊竊私語的聲音。

 

“我說,周哥。”

 

李巖看著電視裡飛過去的雙三角翼殲7,歪過身子,小聲對坐在旁邊的周書萬問道:

 

“我記得南哥……不對……常教授當年跟咱們一起上學那會,不是在課上設計出來過一種下頜進氣的殲7改進型麼,怎麼沒裝備啊?”

 

二人都是常浩南在讀本科時候的同學,只不過如今後者已經博士畢業成為教授,而他們還在讀研三,正在準備碩士畢業論文。

 

周書萬眉頭微皺,看了旁邊的李巖一眼:

 

“你爸是空軍,這事你問我?”

 

話雖如此,但他還是繼續回答道:

 

“再說了,我記得常教授當時就說過,那種型號還是比較落後,所以我們會裝備更好的。”

 

“好像確實這麼說過,但我以為他只是在裝逼?”

 

李巖撓了撓頭。

 

他父親確實曾經是空軍,但兩年前已經轉業了。

 

“……”

 

周書萬沉默片刻:

 

“其實……我當時也是這麼覺得的。”

 

然後話鋒一轉:

 

“但考慮到人家如今真的成了我們的教授,所以我現在回想起來……他可能當時就已經全都計劃好了,你看剛才飛過去那麼多殲8C,明顯已經大批量裝備部隊了。”

 

二人的閒聊顯然打擾到了周圍,很快,前面就有一個人憤怒地回過頭,示意他們噤聲。

 

“蘇27來了,快看!”

 

禮堂內再次恢復了原本的寂靜,只剩下兩名解說員富有韻律的聲音。

 

哪怕是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親眼見過蘇27的也是極少數。

 

96年倒是在新聞上見過不少,但那時候的信號質量更差,而且都是被剪成稀碎的零散畫面為了拼湊足夠的鏡頭數量,肯定不能跟閱兵的時候相比。

 

除此之外,就是軍事雜誌上面那幾張固定的圖片。

 

因此,所有人都恨不得屏住呼吸,不願意錯過任何一個鏡頭。

 

畢竟,他們可沒條件把畫面給錄下來慢慢看,也沒有打幾個字就能找出圖片的搜索引擎。

 

一旦錯過去,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看到了。

 

但周書萬卻是個例外。

 

他的導師是國內著名航空安全器材專家,在十一號工程中,參與了對k36d彈射座椅的技術吸收工作。

 

當然,他作為一個小碩,是不可能有機會直接參與的。

 

但至少,照片和資料他還是看過不少。

 

所以,在一眾觀眾之中,只有周書萬顯得非常泰然自若。

 

甚至還特地擰開保溫杯喝了口水,並在心裡對少見多怪的同學們進行了一番指指點點。

 

但還沒等他把杯子從臉前面拿開,就聽到剛剛回頭譴責他們的那個人發出一聲咆哮。

 

“我艹?”

 

他剛想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譴責回去,但緊接著,禮堂裡面就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聲音。

 

內容也基本都差不多——

 

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驚呼。

 

周書萬放下杯子,把視線重新聚焦到電視屏幕上。

 

然後,瞳孔猛地一縮。

 

好在,講臺上面的老師很快反應過來,趕緊抬起手迅速下壓:

 

“安靜,安靜!聽電視裡怎麼說!”

 

從第一聲驚歎響起到這功夫,說起來很長,但總共也就過去了幾秒鐘。

 

因此,他們很幸運地並未錯過解說員的聲音。

 

“接下來接受檢閱的,是國產第三代戰鬥機編隊……”

 

在那一瞬間,周書萬的腦子是空白的。

 

他並沒有像別人那樣吼出來。

 

但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情是什麼。

 

平靜?

 

絕不是。

 

雖然表面上仍然是那副淡然的樣子,但如擂鼓一般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卻出賣了他的內心。

 

驚喜?

 

好像是。

 

但又不完全是。

 

他早就聽說過有一個自行研發三代機的十號工程,也知道原型機在兩年前就已經首飛。

 

如今見到真身公開亮相,喜悅固然有之,卻又不像是此刻情緒的主基調。

 

非要形容的話,只能是……

 

一言難盡,五味雜陳。

 

作為70後出生的一代人,周書萬一直以來,心態都是矛盾的。

 

他知道華夏的武器裝備普遍落後世界主流一代以上。

 

知道華夏的裝甲部隊甚至比在沙漠風暴行動中被亂殺的猴版t72還差一截。

 

知道到1996年的時候,還沒有幾架能發射中距彈的戰鬥機。

 

知道現代級驅逐艦並不是什麼“航母殺手”。

 

這些,都是像黃志強那樣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用來嘲諷的內容。

 

但,也都是真的。

 

然而,他也知道,我們的軍隊向來擅長在敵強我弱,敵多我少的情況下戰鬥。

 

也知道,從赤水河到到三所裡,我們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他沒有任何理由懷疑,在新的時代,人民軍隊仍然能繼續創造奇蹟。

 

這到底是絕望還是希望,連周書萬自己,一直以來都說不清楚。

 

因此,他幾乎從來不會跟那些人辯駁,甚至從來不會細想這個問題。

 

因為他害怕。

 

害怕自己會被說服。

 

直到張漫出國之後,他才逐漸開始思考,以及跟一些同好討論。

 

關於如何在絕望中找到希望。

 

其實說難聽點,就是yy。

 

但總歸是稍微靠點譜的yy。

 

所以,結論不外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