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有信 作品

第 91 章 永遇樂、聲聲慢作業+青蒿素序

【歷史的鏡鑑從來以血淚鑄成,那樣沉重卻又那樣容易被忽略。或許我們本不該說那麼多歷史,但辛棄疾也好,李清照也罷,都是歷史中的人物,是當時的歷史熔鑄了他們的血淚與詞章。幸得春風詞筆,猶有愁思不平,流響後世。




李清照的悲哀,實際是兩宋之際所有人的悲哀。後來的後來,山河破碎風飄絮,各人身世也如雨打飄萍般浮沉無依。“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櫻桃進士蔣捷遺憾的,哪裡僅僅是流逝的光陰?




我們有幸在詞裡看到了李清照掙扎的靈魂,痛她所痛,哀她所哀。也便記取了她的惆悵,她的心性。】




楚棠說得認真。




【當年,李清照同丈夫趙明誠回到青州老家,築歸來堂,以示歸隱之意。歸來堂,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她又取文中“審容膝之易安”一句,為自己取字“易安”。進一步表明自己自己的安恬閒適之意。




彼時夫家深陷黨爭風波,公公趙挺之病卒,趙家難在京師立足,青州舊居的生活不復昔日優渥,可李清照卻恬淡自處。




“易安”二字,是她的明達,也是她的心中所願。




可那時的她怎麼會想到,這不過只是她波折人生的序幕而已。她叫易安,而,時代浪潮的翻覆下,這樣一個女子到底是“難安”了。】




略帶嘆息的聲音下,是忽然動起來的畫面和隨之而起的悠長歌聲:“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一個字一個字如珠落玉盤,又似雨打梧桐滴滴敲在眾人的心上。歌聲裡,那耀目的女子衣衫輕薄飲酒行舟藕花深處,歸來於燈下吟一闋記遊佳篇;




她朱唇輕點良人相伴漫步燈火闌珊,換得一二金石字畫細細賞玩;她勞燕分飛良人痛別,她亂世浮沉不得安息,她獨上小樓滿懷愁緒一潸然,卻只怪花色殘......




一切的吟唱,一切的詠歎,都凝結在一個背影、一本泛著滄桑的《漱玉詞》。




歌聲消散,李清照久久不能回神。那是她未曾經歷的波瀾壯闊的一生,那是她不曾獲知的跨越千古的惋惜惦念。




她心中忽然升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後人通過她的詩文試圖觸碰她的靈魂,又用一段段亦古亦今的文字試圖與她交心,知音千載,不外如是。




她提筆,憑著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將剛剛吟唱的詞句一一抄錄,也算成全一段心神交匯。




東晉。




陶淵明渾濁的眼中隱有水光閃過:“李清照有易安之性,命途卻與她難安一生,上蒼何其殘忍。”




唐朝。




李白對這個與自己同姓的小輩又是欣賞又是心疼:“明明身處繁榮之邦,卻遭如此離亂,宋朝真是......唉!”




尚在盛世的詩仙無法想象“茫茫走胡兵”的安史之亂,自然也無法想象異族入侵、江山傾頹的宋朝,錦心繡口的詩人第一次無言,煩悶地灌下一杯酒。




晏殊歐陽修範仲




淹蘇軾等人別開眼,既憐後輩遭遇,又痛宋室江山。




另一邊,卓文君班昭蔡琰上官婉兒薛濤個個嘆息,她們最初還不服這“千古第一才女”的名頭,自忖己之才思不亞於李清照,可才思筆力或有比肩之機,情志之厚重卻如何企及?就像水鏡說的,李清照是在用血淚寫詞啊!讓她們如何比得過?




一眾女兒低眉:“雖是如此,卻幸無此筆。”




唯求安平世。




坊間,許多倡優歌伎默默將剛剛那首歌的歌辭和旋律記了下來,即使這首歌中的唱法與她們所習慣的有許多不同,她們卻還是想以自己的方式給那位才高疏闊、一生動盪的女子送去一些感佩與安慰。




更有女子深感於李清照的家國大義慨然情懷,將之作為自己一生操行的榜樣。很多女童也自發學起了李清照的詩詞,明清兩代的《漱玉詞》果然更難尋了。




【詩言志,詞為心。說到這裡,大家心中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那麼,除了常規背誦之外,我們這次的作業就是——請大家以“幼安,我想對你說”或“易安,我想對你說”為主題,寫一段文字,表達你對辛棄疾或者李清照的獨特的感受。




二者任選一位就可以了哦~




這堂課就講到這裡,請大家積極完成作業。喜歡的話一鍵三連,我是楚棠,我們下節課再見!】




水鏡結束,眾人沉默了一下,或多或少都鬆了口氣。一首《永遇樂》,一首《聲聲慢》,承載了兩宋幾乎一大半的歷史,其信息量之大還需要他們進一步揣摩和吸收。尤其是宋朝,諸代皇帝和大臣簡直人人自危,油然而生一種緊迫感。




汴京。




趙匡胤深吸一口氣,撐著座椅站了起來,極為鄭重地點上了水鏡上的大拇指按鈕,發自內心地感謝這來之不易的機緣,隨後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就水鏡中提到的問題和文武大臣商議起來。




秦朝。




嬴政向李斯招了招手:“先前說的詔書可擬好了?”




優秀打工人李斯一秒get老闆的意思,知道對方問的是之前親口給辛棄疾頒下的詔令,連忙道:“已經擬好,陛下請看。”




說著,李斯從袖中拿出擬好的詔令呈與嬴政。嬴政接過端詳一番,鄭重地在左側印下印璽,點下水鏡上的“提交作業”,然後將詔令的文字一頁對準作業提交的區域。




只聽“嘀”的一聲,詔令上的內容原原本本出現在了水鏡上,帛書變成了白底,連古樸的秦篆也變成了後世常用的簡體字。




“便把這詔令當作此次的作業吧!”




李斯正再一次為屏幕上秦篆與簡體字的對應關係感到驚歎,聽到嬴政的話才回過神來,若有所思道:




“辛棄疾畢生所求唯君王一,光復河山,陛下以此詔令示他,恰可慰千載壯士心,陛下仁聖。”




其他人一聽也明白了自家陛下的用意,紛紛恭維。嬴政本人對此不置可否,愛才惜才是人君的本能,可惜宋朝的皇帝不做人,好好的國之肱骨要這麼折




磨,看得他一肚子氣。他們相距的時代太過遙遠,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寬慰忠良了。




嬴政鮮少有這樣感性的時刻。




漢朝。




劉邦用直白的語言給辛棄疾好一頓誇,其中夾雜著對宋朝皇帝與異族的若干辱罵,因為用詞太過難聽被系統判了好幾次違規,把這位高祖皇帝氣得吹鬍子瞪眼。




武帝朝。




劉徹也將自己為辛棄疾擬的詔令提交了上去。另一邊,少年霍去病咬著筆頭認認真真寫下自己想對辛棄疾說的話,為衛青也表達了對辛棄疾的敬佩與隱晦的同情,並衷心地祝願他可以馬踏中原手刃寇敵。




唐朝。




李杜王孟等諸位詩人也紛紛開始了自己的創作,或是次韻,或是直接詠歎。




皇宮裡,李世民毫無例外也發出了一篇詔令,順便還聲情並茂地寫下一篇賦,表達對辛棄疾的英雄相惜之情。而長孫皇后則將李清照作為自己的表述對象,一邊哭一遍寫。




武周。




武則天親自為李清照寫了一首詞,並流露出斯人若在,願求取卿為女官,與婉兒左右為輔之意;




上官婉兒則表示詩詞知交情在千古,希望她可以秉良志述辭章,又惋惜她亂世飄零半生孤苦,祝願她來生能在安平世。




不少女子也在作業裡表達了要向李清照學習的意思,從李清照的身上,她們也看到了女子名傳千古的可能,李清照的經歷故然讓她們同情,可她的才情、她的堅持也像一道光一樣照亮了她們,給予了她們沉沉夜幕下的一絲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