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禪師 作品

236 生猛會議(補更3)

擺在各個部門代表面前的那張紙,就是《五家埭村經濟適用房開發項目》。

這個項目首先就是要用到五家埭村的村集體土地,賣地錢就是很大的一筆,之後還有一系列稅費,都不少,只是跟村民沒啥關係。

只是經濟適用房投資項目,出資方是政府,假如開發了沒有意義,一套都賣不出去,那就是兒戲,屬於笑話。

但政府蓋經適房顯然不是為了賺錢,住房部門雖說不怎麼樂意見到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可大企業如果配合,就是另外一回事。

張浩南跟五家埭村已經談妥了“入籍”五家埭村的達成條件,即擁有五家埭村管轄範圍內一套住房。

這就形成了一個合作基礎,張浩南的公司,先統一打包整個經適房小區,那麼政府也就有了開發的意願,因為必定能賣出去,雖然不能大賺,但也算是小賺。

就算不以盈利為目的,能賺一點是一點。

其次張浩南的公司福利在這個時代來說,相當的豐厚,戶籍地不在兩江省的員工,是很有意願落戶在沙城的,而張浩南給優秀員工解決住房,就相當於出錢,幫員工買了一套房子。

每增加一個拿房子的員工,就相當於就增加了一個新的戶籍。

同時拿到五家埭村的戶籍之後,就算原先的村分紅項目無法參與分紅,但如果有新增的分紅池,那麼“新村民”也能參與分紅。

也就是說,只要五家埭村越來越紅火,那麼原始戶口也就會越值錢。

而五家埭村內部起草的“村民公約”,就約定好了分紅權利和義務對等,也就是避免了通過戶籍來分潤全體村民的紅利。

基本上等於說拿到五家埭村的農村戶口同時,也要在村集體經濟中有貢獻,原始戶口的村民,其貢獻就是本村土地;新戶口的村民,就要以各種勞動形式存在於各類型經濟體中。

可以說張浩南跟吳仁娟商量的事情,對早就退休的國企老幹部而言,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但對新時代的幹部而言,還要考慮到社會影響和政治前途。

其中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在這個時代的輿論風口中,幾乎凡是涉及“公”,就是效率低下;凡是涉及“私”,那就是與時俱進,效率超凡。

張浩南現在玩這一手,其實堵住了一堆人的嘴,他身份太特殊,作為一個新生代的地方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的老總,他的的確確是私人老闆,而且是大老闆,這讓很多媒體沒辦法報道。

但同樣的,也讓政府部門頭疼怎麼討論後續計劃,不討論是不行的,畢竟張浩南還有“姊妹計劃”,沙城不行就去江皋就去皋東,這怎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