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禪師 作品

726 用人之際,發展慣性

又到了“用人之際”,不僅僅是張浩南如此,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飄的,哪兒哪兒都要用人。

張家這種小門小戶的弊端就體現了出來,沒有足夠的人手,而聯姻又時間上來不及,如果張浩南現在四十歲,那倒是手裡多了一大把可以用的晚輩。

家大業大帶來的慣性又不可能讓他立即剎車,至少在“農村供銷合作社”賣給地方政府之前,他還沒有那個能力給整個龐大的“沙食系”以及更加核心的“吾家系”減速剎車。

人們的訴求越來越多,期望越來越大。

此時的“吾家系”,不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樸素價值要求,而是“多多益善”!

張浩南稍有懈怠,換老大的心思……不是沒有。

這時候“沙食系”又起到了平衡作用。

有些時候,多看史書總歸是沒錯的。

“阿叔,張程新招的李滿倉,做事怎樣?”

“蠻好的,四十歲的人了,下手比我狠。”

“好。”

張浩程的父親跟張直勤更親近一些,這也是為什麼諸多堂兄弟之中,張浩程也早早跟張浩南出來討生活,主要還是因為張直勤的存在。

所以這些賣人情的事情,張浩南都願意讓張直勤去受用。

他在老一輩人眼中的形象,已經越來越跟老太公契合,是能帶著大傢伙闖出一片局面的特殊人物。

有些時候,還會有神秘感,因為隔著距離。

便是本家那些老太太們,對張浩南的印象,早就脫離了她們曾經的記憶,主動套上了不知道多少光環。

新嫁進來的新婦們,也在耳濡目染之下,對張浩南憑空有著更強烈的畏懼。

即便趙飛燕、樊素素她們在鄉下很是平易近人,但在老太太們乃至更年輕一代的妯裡口中,只有“大娘子(老婆)”“小娘子(老婆)”這種區分,更讓張浩南的荒唐顯得極為不合時宜。

然而這種不合時宜,是一種對現有價值觀的挑戰,偏偏人來人往的吾家埭,從衙門到江湖,各色人等都是見怪不怪。

那說明這種挑戰,不僅僅是客觀存在,更是挑戰成功。

甚至,連“吾家埭”這個地名,也是張浩南改的。

在諸多事物發展的慣性帶動下,折射出來的不同階段現象自然有所不同,現在正是張浩南最不缺人手,又最需要人手的時候。

李滿倉只是這個階段的一個縮影。

“對了阿叔,開發區那裡有一套房子不錯,老王一套你一套,鑰匙我讓浩東過一會兒拿給你。”

“還拿房子啊。”

張直勤連忙道,“我房子又住不過來,家裡就幾個人。”

“朝後來東北避暑,你丈人丈母總歸也要落腳。就這樣說定了,自家人還客氣啥。再說了,房價漲起來,一套房子千幾百萬總歸要的。”

“別墅啊?”“那我讓你住福利房?”

“算了,我還是要別墅,別墅好。”

張直勤拿起茶杯,喝了口茶,然後問道,“對了,阿南,我來的時候,市政府讓我問問你,海外務工的事情,現在有沒有章程。如果說有的話,市政府就要去外地市政府談合作了。還有就是王秘書長來過了,說是聯繫不上你,他直接從安東縣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