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眉耷目 作品

第六百八十一章 輿論渠道和開放諸學

眾人的話讓劉儉很是快慰,他眼中流露笑意,道:

“縱使吾有匡濟天下之志,但若是沒有諸公的經世之才襄助,亦無法取得如今這番功業!”

在笑完之後,劉儉看著眼前勞作的百姓,好像回想起他的小時候。

他對著手下們繼續道:“吾自幼生活在邊郡,涿郡時常有異族擄掠,百姓每日外出勞作,皆心驚膽寒。”

“那時候,吾就想著,要是家中田地產業可以一直自給自足,那吾就心滿意足了。”

“後來世事變遷,吾應國家相召,從軍為國家效力,及至今日。”

“當年的一懵懂孩童,成為了今日的劉丞相。”

說到此,劉儉的語氣中充滿了不可置信的語氣。

哪怕是在說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但是在旁人聽來,似乎劉儉也不敢相信他能夠有今日這般大的成就。

不過仔細想想,也確實是,在如今的天下各大勢力之中,劉儉成就是最高的。

遠超於袁紹、曹操那些人。

但是論及出身與資源,劉儉和袁紹和曹操可是沒法比的。

曹操雖出身閹豎家庭,但曹家在曹騰開始便是鉅富之家,從小衣食不愁,朝堂資源豐厚。

袁紹就更不用說了,當今天下,誰敢跟袁紹比家庭?

“然吾如今雖貴為丞相,孩童時的夢想卻依舊沒有忘。”

“少時之劉儉,猶如今日之眼前百姓,所求者不過安穩度日而已。”

“有此,心足安定,民心安定,天下就安定了。”

“只不過讓吾不明白的是,如此淺顯的道理,為何有些人就不懂呢?”

說到此的時候,劉儉的笑意已經消失不見,他的臉上已經掛上冷意。

“張飛、趙雲為左右將軍的事,我已經在朝堂上說過了,他們兩個在北境的功業足以承擔左右將軍之位,而且為了關中的安定,為了天下的穩定,我們是日後勢必要對南面或者對西面屢次用兵的,沒有猛將身居高位坐鎮,如何能保得了關中百姓的太平?”

“關中百姓不太平,人心不定,無法有效的勞作,關中就不會富足,關中不富,朝廷又如何能穩固?”

“這話我已經說了不止三四遍,但就是有人不斷的在挑戰我的底線。”

說到這時候,劉儉緩緩的轉身看向身後的一眾臣子。

適才還是百無聊賴的劉協聽到這裡,驟然明白了劉儉今日之用意。

看來還是有人在暗中鼓搗劉儉了!

劉儉今日藉著帶百官來看屯田成效是假,實際是專門來立威的。

劉協畢竟是劉儉扶持上來的皇帝,很是聰明,他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樣的話。

“朕已經下旨,決定要敕封張飛為左將軍,趙雲為右將軍,這兩位將軍雖然都是丞相的舊將,但是看丞相的表奏之中,他二人對大漢朝確實是立功甚大!北境異族的平定與收復,與他們兩個人息息相關。”

“朕下一步就是想請丞相總攬全局,一則恢復關中的元氣,開展各項產業,令百姓富足,二則,就是揮兵西向,征討涼州,平定長安城西方的禍患!”

“如今的諸將,以朕觀之,唯有張、趙二人最能夠擔此大任,若不以他們兩個人為左右將軍,何以平定涼州?”

劉協這番話說的倒是義正言辭。

別看他平時裡貪玩好色,不務正業,但是他畢竟是個聰明的小皇帝,到了關鍵時刻,說出來的話還是有理有據,讓人能夠信服的。

劉儉向著劉協道:“今日臣請陛下巡遊于田畝之間,就是讓陛下看一看如今的關中之地,這些田地都是按照以往河北的屯田經驗照搬施行的,可以說是極為成功。”

“所以說,不論是軍事,政治,農耕,經驗非常重要!”

“臣要提攜張,趙,也是因為他們經驗豐富!”

“若是陛下覺得臣德不配位,大可將臣的丞相之職免去,臣願意退位讓賢。”

劉協明知道劉儉是在做戲,但也不敢不做挽留之狀。

他急忙說道:“丞相乃是我大漢朝的擎天之臣,沒有了丞相,大漢王朝豈不頃刻間如同山崩一般?”

“到底是什麼人竟然將丞相逼迫到這般樣子?”

就在這個時候,便見荀攸站了出來。

“陛下,如今在關中諸郡國之中的官場,還有太學之中,諸多研究今文的學子,目前正在盛傳丞相乃是專權之人!”

“傳言說丞相將張,趙兩個人扶持上將軍之位,乃是為了篡奪陛下的江山,為了自己專權,擅權鋪路,言之鑿鑿,且有越傳越廣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