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 作品

第九百九十七章 優勢

 21世紀的技術革命,已經牛逼到讓不懂技術的人隨便搗鼓搗鼓,就感覺一切不過而此,乃至於看什麼都是草臺班子了。 

 不過,反正臺子都已經搭好了,上去幾個人,唱跳一番,興許也就成了。 

 就好像現在的很多案子,用“偵破”這個詞都顯得貧瘠,就是用警務通掃了一下,直接出結果了。真正考驗刑警的反而變成了文明執法,證據合規之類的問題。 

 而建門院的案子,恰恰相反。 

 它是命案積案,又因為死者張校明的身份特殊,是張家的孫子,就使得案件一方面在資源的層面基本拉滿,另一方面,它的調查方向又受到限制。 

 牽扯到政治的東西都很煩,尤其是刑事案件,主打的是一個追求真相,但政治有什麼真相可言,政治只有站隊而已。 

 假如張校明的死亡,真的牽扯到政治原因的話,就算是江遠,也很難調查了。 

 準確的說,調查涉政的案件,反而更需要準確的調查。 

 誠然,江遠可以要求張校明的姐姐張校雅提供大量的相關信息,以江遠今時今日的地位,張校雅大概率是會願意的,問題是,沒有前期的準確調查,張校雅應該提供哪些信息呢? 

 張校雅又如何判斷哪些信息值得說出來,哪些信息不值得呢。 

 如果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警察的要求其實是全說出來。在審訊室或詢問室裡,警察會問的非常細緻,其細緻程度跟普通人的聊天是完全不一樣的。廣度方面更是如此。至於哪些東西是案子裡有用的,哪些東西是案子裡沒用的, 

 而且,像是張家這樣的情況,張校雅這樣的身份,她知道的信息是很多,但適合都說出來嗎? 

 有些東西,她可能願意說出來,別人也不願意聽。 

 另一方面,許多政治相關的信息本身就是主觀性的,很多都是小道消息彙集而來的,或者說的委婉一點,是來自於利益相關方的信息彙總和再分析。 

 這種主觀性的消息要不要說出來呢?說出來又有多少真實性呢。 

 但不說這些主觀性的消息,又要說什麼?就比如張校明的死,是因為張家的敵人嗎?那張家的敵人有哪些人?就這個問題,都不可能有客觀性的回答。 

 所以,哪怕最終是需要張校雅來回答一些問題,江遠也得知道問題是什麼。 

 這些只能從卷宗中摳答案了。 

 這一看,就是一天。 

 第二天起來,也是接著看。 

 刑事科學技術,本質上就是一種技術,說破案如做題是有點輕浮了,但基本流程就是這樣。 

 江遠扒著卷宗,也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已知條件,要麼,就是希望從現有的條件中,找到一條破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