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七十七章 學習

    而學渣們每次摸出來,每次都會覺得是全新的知識,又得從頭開始現背。

    因為上堂課間背的,這堂課間已經又忘得差不多了。

    周至也幫三姐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他只能幫三姐和所有同學解決古文上的問題,就是透徹理解,輕鬆背誦。

    比如《赤壁賦》,《琵琶行》,當你清楚作者文字下的創作思路,就有了經線;搞清楚字詞含義,也就是被經線穿起來的珍珠之後,古文比現代文,好背一百倍。

    因為它還有音韻美學在底下支撐,也就是俗話說的“朗朗上口”。

    透徹瞭解後,其實都不用背,只需要早讀一遍晚讀一遍,一週之後,自然而然就記住了。

    讀的時候要注意方法,仍舊拿《赤壁賦》舉例,就該讀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這其實是私塾裡的讀法,有個好處就是能明晰考試裡邊其實經常會遇到的分節考題。

    通過這種方法,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語感”,遇到陌生的段落,也能在潛移默化就給劃分好。

    還有就是儘量啟發思考,比如《論語選段》那一課有這麼一句。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譯過來就是:“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學校要求的學習內容,就到此為止。

    見身邊小夥伴們都背得滾瓜爛熟,周至就向他們提了個問題:“為什麼子夏會這麼說?為什麼只要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就能夠得到‘仁’?兩者之間存在的必然邏輯關係,在哪兒?”

    一個問題,就把穆如雲、江舒意、張辛夷都給問傻了。

    甚至可以說,夾川中學高中部,幾乎所有學生都會背這一句,都會翻譯這一句,但是真正理解一這句的,卻少得可憐甚至幾乎沒有。

    這樣的選段,只要求背誦翻譯不要求理解,就算背滾瓜爛熟,又能有什麼用?

    周至也沒有心思和精力去影響大多數的人,只能給身邊的小夥伴們講起這句話的個人理解。

    《禮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人。”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六書正譌》:“元,從二從人。仁則從人從二。在天為元,在人為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所以先把“仁”的定義抓住,從人從二,就是他心己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要做到很難,但是儒家也給瞭解決的方案,這個難度就一下子降低了。

    第一步,從對待自己父母兄弟做起,這就叫“首孝悌”;之後擴大到師長朋友,這就叫“次謹信”。

    這其實也是觀察論,實踐論,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