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島,家大業大 作品

第266章 瀰漫在歷史中的陰影——滙豐


                 “管錐”二字,出自《莊子·秋水》。

  在《韓詩外傳》中有:“譬如以管窺天,以錐刺地——所窺者大,所見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滙豐,就是這麼一家,通過一角,可窺探整個時代的管錐。

  滙豐成立的背景,是英國侵華,鴉片貿易。

  這樣的開局,極好卻又極差。

  極好,是因為那個時代風雨飄搖,有著太多的機會可以抓住。

  極差,是因為滙豐成立於1864年,比怡和洋行晚了30多年。

  而且它的成立是在三大洋行之一寶順洋行的鼎力支持下才成立起來的。

  而寶順又和老大怡和是死對頭。

  不久之後,寶順破產,滙豐才成立沒幾年,自然遭到怡和的處處針對。

  也就在這個時刻,滙豐在這個時代裡,找到了第一個機會。

  給清政府貸款。

  1874年,清政府為鞏固臺海防衛發行國債,即“福建兵防借款”,滙豐銀行接單。

  這是滙豐銀行向清政府借出的第一筆貸款,藉此打開了中國內陸市場。

  1876年左宗棠奉慈禧之命,西征收復邊疆。

  但是那個時代清政府沒錢,左宗棠自然就沒軍費。

  經慈禧同意,向外資銀行借款。

  這個外資銀行,就是滙豐。

  當時滙豐銀行的實力自然比不上其他英資,但是卻搞定了左宗棠的“財政部長”胡雪巖。

  西征六次借款,後三次,錢都是從滙豐處借來的。

  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26筆外債,總額4136萬兩白銀。

  其中,滙豐銀行借款17筆,金額2897萬兩白銀,佔比70%。

  利用利息差額,滙豐銀行撈足了“油水”,清政府卻不得不以國家稅收為擔保,每年償還鉅額外債本息。

  而有了清朝這個大金主,利用清朝的權勢和金銀,滙豐在中國也終於有了幾分大佬派頭。

  到了民國,滙豐的影子,如同跗骨之蛆並未削減半分。

  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袁世凱藉口辦理善後改革,向國際銀行長期貸款。

  其中,滙豐銀行開出“善後大借款”,要求以中國鹽稅為擔保,所有鹽稅收入必須儲存在滙豐等五家外國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