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梨 作品

新婚之夜





更讓她沮喪的是,兩任前男友也都在婚禮現場。




如果不是瞭解他們人品,艾薇真會覺得他們是來看笑話。




這幾十年來,政府始終致力於消除階級差異,卻難以做到徹底剿滅。大家都以為人工智能的革命能帶來新的生產力,卻沒想到科技的急速發展卻加劇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平衡。




艾薇她們有幸生活在相對穩定的一區,卻也做不到徹底的“人人平等”。




正如赫克託。




不必講他父母身居要職,都在為隱秘部門效力;只是他的履歷,也足夠驚豔,驚豔到當父親得知完美匹配的結果是他後,從堅定的“拒絕政府包辦婚姻”派,搖身一變成了“女兒,你真的不再考慮一下嗎”。




這份基於信息匹配而沒有感情基礎、身份懸殊的婚姻,目前不被大眾看好。




那種“就像配種”一樣的念頭,也並不只是艾薇一人獨有。




一部分群體十分排斥這種信息表格,認定政府在非法收集他們的個人隱私,進而抗議這侵犯了人權;性取向為同性、異性、自認為是同性的異性、自認為是異性的同性——都還好說,有些人的伴侶取向為非人類物品,包括不僅限於桌子、椅子、鞋子、樹木、動物(這個是否有罪尚在商議中)——




他們的伴侶註定不能填寫這份擇偶意向調查表,這讓他們認為受到了歧視。




作為第一例匹配成功的夫妻,這段婚姻所承載的壓力可想而知。




準新娘艾薇感覺到輕微的焦慮。




因審美不同,許多主觀的要求並不能被嚴格執行,比如,在擇偶意向調查表上寫“我要一個帥哥”,未必能成功。




眾所周知,往男廁所丟一隻鞋子,砸中的十個男人中,有九個會認為自己非常帥,剩下的一個認為自己帥爆了。




她不知道這個匹配來的男人長相如何,那張照片也沒敢看——萬一讓她毫無興趣呢?




還有那些關於身材的詳細數值,有一部分是艾薇打算訂製伴侶機器人的數據,一些數字精確到了毫米。




值得一提的是,相當一部分數字有些過分了。




訂製伴侶機器人時,好友百合給她發過提醒短信。




「不要依照那些澀情小說來定製;如果按那些東西來,只怕需要打麻藥才能塞進去。」




艾薇還沒來得及修正,就被要求填那份調查表。表格的填寫有字數要求,她便粘貼複製了訂製伴侶機器人的初版文檔。




事情從此便往失控的方向發展。




百合吃驚地問過艾薇,她究竟填了些什麼,才匹配到對方?




艾薇想要自暴自棄地回她,填了需要打麻藥才能成功的東西。




殘餘的理智讓她剋制地回覆對方。




「向上帝虔誠許願」




婚宴上,前男友們也來敬她酒,年長的那個客氣地說了些場面話,微笑著祝她新婚愉快,體貼地提醒她,少飲酒,對大腦不好。




年紀與她相仿的沉不住氣,緊緊握著酒杯,緊到能聽到指節咔吧咔吧聲。他就這樣咬著牙,陰陽怪氣地說:“你終於得償所願了吧。”




艾薇自動將它理解為“終於順利進入了探險隊”。




她回以開心的笑容。




對方看起來卻不太開心。




幸好艾薇向來情感淡漠——或者說,薄情。




不僅僅是同齡的前男友,有的老師、朋友也會如此評價她,說很少能從她身上看到那些濃烈深刻的情感,她好像將那些東西都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