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 作品

第235章 參觀生產線(下)

 “當芯片加工製程進入到7nm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的縮小晶體管尺寸,漏電量會大到難以承受。所以我推斷,在7nm工藝節點上,必須設計一種全新的晶體管結構,以降低量子隧穿效應,減少漏電。而現在主流的edA軟件中,均沒有引入這一設計,想要短期內設計出7nm芯片,基本沒有可能。”胡總也說出了他的推斷,這一點和現實情況基本相符。 

 為了解決7nm以下晶體管漏電問題,全球各家頂尖芯片研發實驗室、晶圓代工廠,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其中比較經典的是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中文名稱為鰭式場效應晶體管。使用這種全新的架構可以有效的降低晶體管電極之間的漏電現象,將芯片製程推進到3nm,甚至2nm的程度。當然這些都是十年後的研發進展,在12年的當下,finfet還只是一種理論猜想,即使個別團隊做出了這種結構的晶體管,也僅限於實驗室,並沒有應用到實際的芯片生產上。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finfet工藝,它可以極大的增加單位尺寸的晶體管密度,並有效降低晶體管漏電。這條芯片生產線上現在正在生產的內存芯片,就是基於finfet技術設計的,生產出來的內存顆粒,發熱量極小,超頻性能極其優秀。”喬瑞達從兜裡拿出一枚指甲蓋大小的內存顆粒,展示給現場的眾人。 

 胡總從喬瑞達手中接過內存顆粒,饒有興趣的觀看著,“2g Lpddr3,如此小的一顆內存顆粒,竟然有2g大小,7nm製程工藝真是利害。這個finfet我聽說過,國外有個別芯片實驗室,已經在晶圓上加工出了這種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參數確實非常的優秀,可以在一定程度解決晶體管漏電問題。只是我還未聽說過,任何一家晶圓廠,將finfet技術應用在芯片的實際生產中,你們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就說來話長了,早在拿到這臺euv光刻機的時候,我們瑞達科技就著手研究7nm芯片的生產技術。為了解決晶體管漏電難題,我們設計了一款全新的finfet架構,並申請了專利。這款內存芯片,就是基於這個專利設計出來的。目前我們瑞達科技研發部,正在編寫一款純國產的edA軟件,其中就包括了7nm,甚至5nm芯片的設計功能。等到edA軟件編寫完成,我可以免費授權給你們使用,咱們共同開發,共同改進,爭取做出一款適合國人使用的edA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