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菜 作品

第89章 李世民:魂體離線中,勿擾

 但在灌溉工具這一方面,他們卻研究出“桔槔”。

 圖片放在這裡,它的大概用法,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槓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

 然後,把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最關鍵,這個工具還相當實用,用了有幾千年之久。

 “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說的就是它。

 而且,在這個時期的後期,還出現了青銅器。]

 百姓們聞言,精神一震,看了看天幕上的圖片,還挺眼熟。

 當了好久隱形人的三朝百姓驕傲立正,果然,老祖宗什麼的,怎麼可能給拖後腿嘛。

 他們搗鼓出來的工具可是能用幾千年的。

 大勝利。

 ……

 [隨後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農具經歷了一場大變革。

 在這場變革當中,百姓徹底告別了一些簡易的棍棒、繩子和石塊,轉而拿起了更加實用的農具。

 鐵的出現,使農業生產力有了質的飛躍。

 v字型鐵犁頭的出現,讓百姓們耕作變得更加輕易,有效的增加了翻土的深度,

 更讓除草、鬆土、復土和培土這些活計變得輕鬆。

 此外,這一時期推廣的一種脫粒農具,“連耞”,一直到隋唐五代時,還在為後世長期沿用。

 這是一種手工脫粒農具,由手柄及敲杆鉸連構成。

 操作者要持柄,使敲杆繞柄端短軸旋轉,再敲擊鋪在地面上的作物穗莢,就能使籽粒脫落。

 趙翼在《陔餘叢考·連枷》中就寫道:“農家登麥,必用連枷擊之。”

 這兩樣的發明創造,幾個字,厲害大發了。]

 虞美人說著,自然也沒忘記配圖。

 大多是畫的圖和復原圖,細節可能沒那麼清楚,但大題形制是沒問題的。

 [這告訴了我們,農業工具想要更加好用便捷,是不能總守著舊的老一套的,是需要變革的,創新的。

 同樣,更重要,是要有人鑽研的。

 哦,對了,還有鍊鐵技術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