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北京保衛戰前夕

 他們選擇不遷都,是剛沒錯,是勇敢沒錯,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決定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殊死一搏。

 而很不幸,明朝二十萬大軍,被朱祁鎮給霍霍沒了。

 我們在前面,其實簡單說了一些朱祁鈺和于謙的安排,特別是朱祁鈺把于謙升至兵部尚書,又讓他全權指揮這一點,我們再次劃重點。

 先說,按照明朝的體制,兵部尚書是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的。明代宗為此專門下令,授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營將領皆接受其節制。將士凡有違抗軍令者。將士凡有違抗軍令者,于謙有先斬後奏之權。

 于謙接手指揮任務後,必定是舉薦人才,調兵遣將,妥善安排。

 如原大同副將石亨,他在“土木堡之戰”中戰敗,選擇單騎逃回,被貶官下獄。

 但于謙認為,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而且戰敗的主要責任不在他。於是選擇將其釋放,並委任以京師總兵官的重任,統一指揮京師步兵部隊。

 在後來的保衛戰中,石亨指揮有方,英勇作戰,戰果顯著。“論功,亨為多,晉侯。”

 另以名將指揮京城的火器部隊、騎兵部隊和鎮守大同、宣府、居庸關、紫荊關等重要關口,還嚴懲了一批貪生怕死、翫忽職守的將校。

 另外,于謙還改革了軍制,把傳統的“三大營”改為10個團營,使其更加適應防禦作戰的需要。經過一個多月的整軍備戰,明軍兵精糧足,士氣大振,嚴陣以待。

 在這些安排之外,于謙在作戰方面,選擇從各地調來兵力,日夜趕造武器,裝備軍隊。又在北京周圍佈置兵力,嚴把九門。

 兩京、河南、山東等地的勤王部隊也陸續趕到後,于謙又嚴整軍紀,選撥新進將領操練軍兵,分守九城,並命令邊防部隊加緊修固沿邊大小關隘。

 這樣,就逐步形成了一個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準備與瓦剌軍決戰於北京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