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鄧綏(2)

 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情——羌人叛亂。

 於是,鄧綏就派虞詡到武都郡討伐羌亂,修築防禦工程,招回流亡的人口,賑濟貧困人口,開通水運。

 要知道,發國難財這件事情無論是那個時代都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事實上,那個時候也是這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

 虞詡初到武都時,米價上千,鹽價八千,而戶籍只有一萬三千。

 等到虞詡經略了三年後,米價下降到八十,鹽價下降到四百,戶籍從一萬三千戶增長到四萬餘戶,家家戶戶豐衣足食,全郡安寧。

 這誰的功勞不用我多說了吧。

 與此同時,鄧綏在懲治貪腐這件事上也頗為用心,還自動自發的帶頭節省。

 鄧綏先是下令削減皇家祭祀大典的名目並儉省膳食。自己一天也只吃一餐,又減少宮廷御馬的食料,削減了侯爵封地稅收,削減了土木營造。

 除此之外,她還做了很多,時間緣故,我們就不一一細講了。

 在鄧綏的執政期間,她在做以上那些的同時,在經濟上她還做飯了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推行社會保障,發放社會福利。

 在文化上,鄧綏在郡國推行教育、又詔令中官近臣(親近的女官或是宦官)到東觀向許慎等人求學。

 待學有所成後,又讓他們教導宮中的宮女。

 同時,她還開設了男女同校的學堂。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有明文記載的,最早的官辦男女同校的學校。

 但鄧綏在文化上的功績卻不只有這些,接下來的話我說出來,我都覺得自己是在吹牛逼,可誰能想到,這還真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呢。

 估計你們誰也想不到,鄧綏到底有多麼勤奮和好學。

 誰能想到,鄧綏白天勤理王政之餘,晚上還能誦讀文獻,並發現了不少文字謬誤呢。

 然後,鄧綏就選擇再永初四年廣選儒者共五十餘人,到東觀校對審核諸子傳記、百家藝術等,矯正脫漏和錯誤的文字。

 這些儒者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許慎,因為他寫成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