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武則天的一生

 而武則天,對於這些農民也保持了相對寬鬆的政策,所以無論怎樣,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是相對穩定的。

 在農桑上,武則天更是無比關注,其中包括了,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

 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

 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另外,武則天掌權之後,還積極推行先進的農業知識。

 並命人撰寫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

 所以,在武則天時期,均田制雖然已經開始瓦解,但社會總體來說還是安定的。

 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的615萬戶。

 我國古代是亂世還是治世,統治者到底怎樣,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從人口增長率反應出來的。

 在軍事上,武則天的爭議就比較大了。

 因為在武則天的執政期間,武周的疆域確實比唐高宗李治時期少了很多。

 也許不是少了很多,是少了一半。

 在李治時期,巔峰疆域有1237萬平方公里,但到了武則天時期,疆域只有691萬平方公里,這確實為女皇的執政減分不少。

 只能說,均田制的瓦解確實對唐朝軍事造成了不少的影響。

 還有就是,李武內鬥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但還是要說,在西域問題上,唐朝與吐蕃就一直為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

 而武則天臨朝稱制的那些年,在“安西之戰”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收復了安西四鎮。

 武則天還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鞏固了唐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

 而這個舉動,又讓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在西南(吐蕃)問題上,崛起的吐蕃政權成為邊疆大患,卻是有勝有敗,十分焦灼。

 在東北問題上,也是叛亂不斷,不過總體來說也被一一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