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嬴政:快說!!!

 而商朝高度發達的青銅冶鑄技術,也為人工鍊鐵技術的出現,創造了充足條件。

 在春秋時期,我國人工冶煉的鐵有塊鍊鐵和生鐵兩種。

 最初大多采用的都是塊鍊鐵。

 簡單說就是,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點火焙燒,在650度至1000度溫度下,利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遂使鐵礦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

 到了春秋中後期,我國除了在熟練地掌握了塊鑄法鍊鐵之外,又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生鐵冶鑄技術。

 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公元前513年,晉國鑄造了一個鐵質刑鼎,把範宣子所制定的《刑書》鑄在上面。

 而有一點,我們要劃重點,那就是鑄刑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徵收來的。

 啥意思呢,這說明最遲春秋末期民間就已經出現了鍊鐵作坊,而且已較好地掌握了生鐵的冶鑄技術。

 生鐵冶煉技術的出現,可以說是改變了塊鍊鐵費工費時的狀況。

 並且讓煉爐能連續使用,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大量提煉鐵礦石和鑄造出器形比較複雜的鐵器成為可能。

 我們必須得承認,塊鍊鐵質地較差,產量低。

 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毀爐取鐵,作為鋼製工具和兵器的鐵料來源,實際上是難以適應日益增長的需求的。

 在說下去之前,先祭出興起於春秋晚期,我國最早的古代鍊鋼技術——滲碳鋼與悶鋼。]

 虞美人在沒查資料以前,真沒想過我國的冶鐵技術就像開掛,嗖嗖嗖的往前衝。

 作為個早已經把知識還給老師的人來說,虞美人也算是長見識了。

 [滲碳鋼是依託於塊鍊鐵而產生的,簡單來說就是直接放在熾熱的木炭中長期加熱,表面滲碳,再經反覆鍛打。

 而燜鋼技術呢,就是把塊鍊鐵配合滲碳劑和催化劑,密封加熱,使之滲碳成鋼,俗稱“燜鋼”。

 這是我國流傳很久的一種鍊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