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疫苗的研製

 [1951年,顧方舟作為我國第一批留學蘇聯的學生,派往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老師是蘇聯腦炎病毒專家列夫科維奇教授。

 1955年,歷經4年的學習,顧方舟取得了蘇聯醫學科學院副博士學位,選擇回國。

 換句話說,脊髓灰質炎爆發的那一年,正是顧方舟剛剛回國的那一年。

 他一回國,就接手了這燙手山芋,且必須要快,當時每年有一兩千萬新生兒,早一天研究出疫苗,就能早一天挽救更多的孩子。

 他們要快點確定研究方向,快點做出選擇。

 在當時,國際上存在“死”“活”疫苗兩種技術路線。

 死疫苗是比較成熟的路線,也是醜國掌握的脊髓灰質炎疫苗方法。

 但要打三針,每針幾十塊錢,過一段時間還要補打第四針。要讓中國新生兒都能安全注射疫苗,還需要培養專業的隊伍。

 最重要的是,以當時的國力並非易事。

 而活疫苗的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蘇聯掌握這項技術,但因為剛剛發明,藥效如何、不良反應有多大,都是未知數。

 究竟選擇哪一條技術路線,沒有人能解答。

 1958年,我國首次分離出“脊灰”病毒,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1959年初,顧方舟及另外三名同事只能再次出國,去蘇聯學習活疫苗技術。

 歸來後,顧方舟頂住壓力,建議當時的衛生部摒棄風險低但是成本高的“滅活疫苗”的模式,採用風險稍高但是成本低的“減毒活疫苗”模式。

 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也許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呢?

 但顧方舟認為,但時間不等人,只有走活疫苗路線,才能消滅我國的脊髓灰質炎。

 這並不是不過腦子的選擇,而是顧方舟深思熟慮下做出的決定。

 也許不會有人想到,他們當時研究疫苗的時候,到底是在怎樣的環境下進行的。

 顧方舟回憶說:“那時候我們沒有房子,住都沒地方住,真是太艱苦了,可是大家在那個時候確實是勒緊了褲帶,咬緊了牙關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