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什麼都磕只會害了你

 漢朝。

 再次看見這讓人覺得頗為熟悉的外號,劉啟:……

 他說不好自己此刻是個什麼心情。

 好消息,他是明君,壞消息,他也就一個守門員的水平。

 總結:他是一個對比漢朝其他皇帝來說,比較平庸的皇帝。

 不過想一想也不是不能理解,他前面那個,是歷史中公認的文帝,他後面那個,是後世公認的千古一帝。

 總有種跟唐朝的那個李治感同身受的感覺。

 前面文帝,後面千古第一女帝,自己夾在了中間是那麼的平平無奇。

 朝臣們安靜沉默著,小心翼翼的觀察自家陛下的臉色,生怕陛下會因為天幕的話心生不悅,把他們未來的千古一帝苗苗處理了。

 然而事實卻是,他們想太多,劉啟又不是腦子有病,要為了什麼莫須有的擔心,親手斷送大漢可能崛起的未來。

 不如說,算著自己還有多少壽數的漢景帝,正在竭盡全力的為漢武帝的繼位鋪路,就如同歷史中一般。

 ……

 虞美人收斂了臉上調侃的笑意,轉而認真了起來,繼續說道。

 [我們說起漢景帝,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七國之亂,這算是漢景帝時期,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件。

 但在這個事件當中,漢景帝的形象卻不是絕對正面的,在此次事件當中,也傳出了他急功近利、刻薄寡恩的聲音。

 但我們同樣不能否認,漢景帝在承上啟下這一方面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對內,劉啟幾乎是完全繼承了漢文帝黃老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同樣重農抑商,輕徭薄賦,實行三十稅一,厲行節儉,減輕刑罰,振興文教,略修禮儀。

 是不是非常眼熟,這些基本跟呂雉和漢文帝所做的沒什麼區別。

 對外,劉啟同時採取了“南撫勁越,北和強胡”策略,繼續與匈奴和親,對南越安撫,注重積極防禦,在匈奴接壤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

 可以這樣說,他為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同時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但劉啟的身上也面臨著很大的爭議,比如他因母親竇太后的緣故大封外戚為侯,開啟了漢代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河。

 大概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讓他在大漢成為了廟號守門員的存在吧。

 好,我們跳過第二個千古一帝,講他的兒子,劉弗陵。]

 天幕下的眾人聽懂了,簡單來說,就是漢景帝雖然是個明君,但他基本上是走在前任的老路上,勝在穩妥。

 他們並不會說什麼,領了了那麼多期昏君的磋磨,他們深知有一個夢聽得懂人話,不胡搞瞎搞的皇帝的重要性。

 畢竟你就是設置了一個十年計劃,傻逼認為自己天下第一,半點不聽,不也半點沒有辦法。

 但漢景帝就不一樣了,能持續把利國利民的政策推行下去,還為一個盛世做了準備的工作,這怎麼說也說不上一生差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