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重文?抑武?

 不要想歪哦,趙匡胤最先做的,可不是卸磨殺驢那種。

 此刻的他,深刻的意識到了一個殘酷的道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嗯,希望兩宋那些一天到晚祖訓祖訓祖訓的,也能把這句話刻進你們寫滿了祖訓的dna裡呢。

 事情是這樣的,在北宋建立後,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發動的叛亂,而趙匡胤也藉著這相繼的勝利,鞏固了北宋的政權。

 但這也讓趙匡胤更加深刻得意識到,現在並不是和平時,此時仍然是亂世。

 之後,趙匡胤開始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經過兩年的,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趙匡胤終於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

 因此,在經歷了足夠養精蓄銳的時間以後,宋軍讓那時的人們看見了自己強大的戰鬥力,在他在位的那段時間內,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對內,趙匡胤通過“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以及“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創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趙匡胤的種種舉動,不僅恢復了五代以來的戰爭創傷,且使國家呈現出相對穩定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說實話,如果仔細看得話,我們一定會發現,作為宋太祖趙匡胤其實不單不信任那些武將,連文人他也不是特別相信。

 如果說杯酒釋兵權削的是武將,那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就是為了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了。

 總而言之,為了中央集權,趙匡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讓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是為了削弱宰相的地位和權力。

 再比如,在禮節上取消宰相“坐而論道”的制度,是為了使宰相失去了百官所不可企及的待遇。

 但可能是五代十國對趙匡胤的陰影實在太深,亦或者是在那個武德充沛的年代,皇帝確實是要擺出那麼個態度。

 趙匡胤之所以會給我們那麼個重文輕武的印象,真要解釋的話,一定程度上得說到趙匡胤自己是怎麼想的,比如兩權相害取其輕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