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之巔 作品

第1824章 高級戰略推廣業務


                 對傳統的商業模式來說,正常的邏輯是從消費者那裡賺錢,或者是壓供應商的貨款,或者是去銀行那裡貸款……然後,拿著這筆錢去打廣告擴大市場,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從而賺更多的錢。

  表面上來看,傳統企業可以從銀行或者供應商那裡“騙錢”。

  比如,從銀行借來的錢不還了,給供應商的貨款不給了。

  實際上很難做到。

  想用銀行貸款,得有抵押物;從壓供應商貨款,得有強大的商譽保證。

  所以對傳統行業來說,想賺錢,歸根結底還是得靠最終的消費者,依靠著消費者的消費。

  互聯網不太一樣。

  這也是很多老一輩企業家們看不懂互聯網,以至於國內早期的互聯網公司都要靠著外國資金來投資的原因。

  互聯網這玩意根本就沒有任何抵押物和商譽的保證。

  互聯網創業做出一款產品的時候,不可能有消費者。只能是免費地給用戶們使用,然後不斷地燒錢去做產品、做研發、做市場、做運營。

  未來怎樣?

  不知道。

  反正當下得燒錢,燒很大一筆錢把這款看不到任何未來的互聯網產品做起來。

  錢從哪來?

  貸款是不可能的。

  別說創業公司了,紫微星發展到今天這種規模了,都不可能從國內的銀行裡貸到款。紫微星在國內的貸款,依靠的都不是互聯網業務,而是地產。比如首都總部、鵬城總部、魔都總部,以及分部在全國的數據中心,靠著這些實體資產抵押才能貸款。

  對初創公司來說,消費者不給錢,貸款也沒有,怎麼辦?

  那就只能靠著風險投資人了。

  尤其是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叫“天使投資人”。這個稱呼的來歷,就是因為有那麼一批人,像是天使一般地降臨人間,在互聯網創業團隊最棘手最束手無策的時候,他們站了出來,看不到任何賺錢的可能,卻勇於為夢想買單。

  不過,互聯網發展了這麼多年,這一整套的產業模式日漸成熟,“天使”的屬性就不那麼強了。因為大家都吃透了,都在賭未來去博取超級收益。

  然後,越來越多的大資本湧入進來。

  也就是說,在互聯網公司的創業階段,買單的不是銀行,不是供應商,不是消費者,不是創業團隊……而是大資本!是風投機構!

  從消費者身上追求泡沫價值,這有點不道德。從資本身上賺這筆大錢,那就順理成章了,不賺白不賺!

  互聯網創業成功的概率極低,萬眾挑一。

  對於那些失敗的創業項目,基本都要靠著資本機構來買單。這些機構砸進來的錢,註定是失敗的,註定會浪費。

  浪費可恥啊!

  還不如由紫微星來儘可能多地把這筆錢爭取過來。

  韓樂水教授這麼一分析,思路就更加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