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之巔 作品

第2253章 懶是人性

  賀陽道:“那就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品理念了。”

  張一明道:“對,正常的新聞類產品,都是按時間來推送內容……時間因素當然很重要,很多內容都有著很強的時效性。可大多數的時候,人們看的不是新聞,而是內容。每天的新聞其實沒多少,最主要的還是有吸引力的內容。”

  周不器覺得還是跟國內的團隊溝通起來更順暢,思路上基本都能保持一致,點了點頭,“所以要做內容產品,而不是新聞產品。”

  張一明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成本,新聞的成本太高了,如果想做新聞整合商,恐怕很難產生盈利。如果是舊聞,價格就會低很多,整合起來也會更容易。”

  周不器忍不住哈哈大笑。

  果然是一語中的。

  新聞有時效性,可這份時效性對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意義不大。

  就比如《華爾街日報》發了一篇關於特斯拉建新廠的消息,這當然是新聞,誰第一時間知道了消息,就可以趕緊去買特斯拉的股票。

  可對普通不炒股的人來說,晚兩個月知道了這個新聞,又有什麼區別?

  如果雅虎要做內容整合,這裡就有著巨大的成本差了。

  新聞的價格那都太高了。

  買不起。

  那就可以買舊聞。

  對快節奏的精英們來說,當然是看新聞,要迅速地掌握到社會動態;可是對慢節奏的普通的大眾來說,除了一些特別帶有時效性的內容,大多數的新聞和舊聞,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這個思路要是說給雅虎的Ceo斯科特·湯普森,估計他又得目瞪口呆了。

  新聞不新了,那還叫新聞嗎?

  那還有價值嗎?

  放在周不器、張一明、郭鵬飛、梁儒波這一個國內的團隊裡,那就是再正常不過的成本核算上的考量了。

  賀陽雖然不做產品,可在紫微星當了這麼多年高管,也是耳濡目染久了,緩緩地說:“美國跟國內還不太一樣,國內的大型媒體公司和新聞平臺都是國企,這些人的水平都不怎麼樣,挖掘不出新聞的真實價值。今日頭條或者別的那些網站上,到處都是他們的新聞,都是免費的。美國就不太一樣了,這些公司都有自負盈虧,都要尋找盈利模式,他們就會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新聞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