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之巔 作品

第2451章 知行劇社

  周不器道:“傳統戲劇想要符合當下的市場,就一定要改。可是,也不能改得太多,改太多就失去了戲曲本源的特色,不能改成四不像。就像比基尼京劇似的,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李心婉的媽媽是最高興的,她沒想到自己竟然有機會成為領導整個市場派崑曲界的“女強人”。當然,這要多虧了寶貝女兒,很幸運地認識了一個好金主,同時也要感謝周大老闆的信任和支持。

  她早就得到消息了,所以也有所瞭解,笑著說:“就像相聲似的,德雲社的郭老闆在說起傳統相聲的時候,也能得到滿堂彩。可是很多傳統的相聲名家講傳統相聲,就很難得到這樣的效果。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郭老闆把傳統相聲裡的那些跟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內容給拋棄掉了,換成了現在年輕人能理解的東西。整個相聲的框架、結構都沒變,就是換了幾個詞,就能夠引起聽眾們的共鳴了。”

  周不器覺得她說得太好,振奮地說:“沒錯,就是這個意思!傳統的戲劇,我也實在看不下去。尤其是那些晚會的戲曲節目,真是要多難看有多難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演員的選擇。昨天我去杭城,跟馬總去了一個小劇社,裡面有唱曲的表演,我真是……以前我還不理解,勾欄聽曲有什麼意思?去了之後我算是明白了古代文人墨客為什麼都會迷戀秦淮風情了。那唱的是什麼我還真聽不太懂,都是方言,可那語言聽得我真是……感覺骨頭都酥了,唱曲的女孩兒可能也就十八九歲,那還真是地道的江南特色。外在形象和年齡,一定是不可忽視的一關。”

  那些重量級的戲曲節目……比如春晚上的節目。

  這可太重要了。

  所以節目在挑選戲曲演員的時候,都是選最優秀的那些名家,通過他們強大的藝術造詣,來給作品添光增彩。

  這也是傳統習俗。

  可這就不符合現代審美了。

  在人物角色上,是一個20歲的小夥子,卻因為要追求藝術造詣,選了一個50歲的名家來扮演……這怎麼能讓年輕觀眾產生共鳴?

  甚至一個20歲的女孩子,可能也因為藝術造詣的要求,選了一個60多歲的老爺子來表演。

  一場戲,明明是兩個二十來歲的俊男靚女在談戀愛,這本就是最美好的事情。最後在舞臺上呈現出來的,卻是兩個老頭子在濃情蜜意地談戀愛,讓人目瞪口呆。

  就算是有著頂天的藝術性,又能有多少市場需求?

  就像德雲社的相聲。

  要說藝術性有多高,實在不怎麼樣,很多表演者的相聲基本功都不夠,只能在臺上插科打諢……可他們卻能引來觀眾們的強烈共鳴,成為相聲的振興功臣。

  李媽媽也是這樣的觀點,“對,《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首要就是演員選擇的成功,一定要重用年輕人,就像……就像拍電影一樣,一定要選跟人物角色相適配的演員,這是大前提。”

  周不器就很滿意。

  又說了幾個劇社的運營思路,基本都很吻合。

  這也不奇怪。

  不管是李媽媽還是蔣媽媽,肯定都是要以周不器為主心骨,一切都要按照他的意思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