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秋風 作品

第六百五十章 西苑論道


                 蕭風點點頭:“師兄,老子說小國寡民最好,是指的天下太平之時,內無憂,外無患,自可清靜無為。

  但老子知道,若天下紛爭,則小國寡民雖好而難存。就如太平之時,女子之美是好事,戰亂之時,女子之美為禍殃。

  當此時,小國聯合也好,被吞併也罷,最終成為大國,這是必不可免的。

  而為了讓百姓在大國中也能過得好,老子才不得不在《道德經》中教導大國之君該如何治理國家。”

  嘉靖緩緩點頭:“小國寡民,雖好難存,這話說得有頗有玄機。不得不教導大國之君,聽來卻是無奈。”

  蕭風苦笑道:“萬事之理,本就是相通的。就如蒙古草原,大明雖不願與之紛爭,卻也一直紛爭不斷。

  只有當大明將其納入疆土,融為一體,才能共享和平。而大明的疆域也隨之擴大,變成了更大的國。”

  嘉靖詫異道:“怎麼聽你言外之意,國土變大,還不全是好事兒嗎?難道這不是昌盛大明國運嗎?”

  蕭風耐心解釋道:“師兄,國運對你修道來說,自然是越多越好。可大明疆域變大,並不會讓國運直接變多。”

  嘉靖皺起眉頭:“這卻是為何?國大民多,國運自然昌盛啊!”

  蕭風舉了個例子:“萬歲,伊王、徽王作惡多端,讓封地百姓水深火熱,怨氣沖天,這地方是讓國運變多呢,還是變少呢?”

  這個道理嘉靖自然明白,否則他也不會那麼痛快地幹掉這兩個親戚了。

  “陰陽相沖相抵,怨氣重自然是國運變少。”

  蕭風點頭道:“由此可見,要想國運昌盛,疆域大隻是一個條件罷了。

  還需要在這疆域之內調理陰陽,使其興盛之氣多,冤曲之氣少。陽氣多而陰氣少。

  當陽氣多到一定程度時,師兄自然就可以飛昇了。”

  嘉靖並不是隨便被人忽悠的,他也是很善於獨立思考的,當下提出自己的質疑。

  “道家講究陰陽調和,方為正道。為何國運越強,陽氣越多,朕就可以飛昇了呢?”

  蕭風笑了笑:“師兄,蠱神說過一句話,其實是對的。人要成仙飛昇,靠的是吸收天地靈氣。

  但它說人吸了天地靈氣飛昇,就會虧欠天地之氣,導致天下大災,這卻是錯的。

  因為人本就屬於天地自然,天地不予,人豈有強奪之能?老子說順其自然,道法天地,才是正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可見天地與萬物本為一體。

  所以天地靈氣無處不在,國運也是靈氣的一部分。天地靈氣並非固定之物,而是如月有圓缺,變化不定。

  其實所謂修道飛昇,就是想辦法增加天地靈氣。而這增加出來的靈氣,天地自然會授予作養之人。

  作養之人得此靈氣,自然就可以飛昇了。這就是修道飛昇的原理之一。

  既然是國運,作養靈氣之人自然屬於一國之君,所以老君才會讓師兄以國運修道飛昇啊。”

  嘉靖聽得目眩神馳,但他生性多疑,內心深處仍有一個小人在大喊大叫:真的嗎?不會是騙我的吧!

  “國運當歸天子,按師弟所說,這世間能得道飛昇之人,豈非只有皇帝才有機會了?”

  蕭風搖頭道:“這卻不是。剛才我說這是修道飛昇的原理之一,卻不是全部。

  大道萬千,殊途同歸,修道飛昇之路,皇帝有皇帝的好處,卻也有皇帝的難處。”

  嘉靖瞪大眼睛,表示朕在等著呢,很急,你就別賣關子了,趕緊動起來吧。

  蕭風正色道:“師兄,古往今來,得道成仙的傳說中,都是行善積德之人,可有大奸大惡之徒?”

  嘉靖搖搖頭,此時《封神演義》這本書還沒寫出來呢,人們一直以來都篤信好人才能成仙。

  蕭風點點頭:“普通人雖然不能像皇帝一樣,作養一國氣運為己用,但他們仍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作養氣運。

  他們可以通過各種行為積德行善,例如修橋補路,賑濟災民,除暴安良,扶危濟困。

  他們以此修行奉天地,天地以此靈氣予他們,最終他們就能得道飛昇。”

  嘉靖不解道:“他們造福之地,不過一城一地;造福之人,不過百人千人。

  朕造福大明,幅員萬里,造福百姓,億兆生民,為何他們能飛昇,朕反而這麼難呢?”

  蕭風看著嘉靖,淡淡的說道:“福大孽也大,恩深冤也深。百代聖天子,難得一真人。”

  嘉靖腦子嗡的一聲,就像被一道閃電劈中了一樣,滿眼的金星直冒,夢迴壬寅渡劫之時。

  蕭風的話太簡單明瞭了,簡單到嘉靖都覺得奇怪,這麼簡單的道理,自己怎麼到今天才明白呢?

  當皇帝當然是有好處的,全天下的功勞都是皇帝的,氣運遠比一城一地的善人俠客要多得多!

  可當皇帝也是有壞處的,全天下的冤孽也都是皇帝的,陰氣怨氣自然也比個人修行者要多得多!

  一道恩旨,活萬千生民,功德無量;一道亂命,千萬人頭落地,冤山孽海。

  賑濟災民及時,活下來的百姓都是國家氣運;貪官中飽私囊,餓死的百姓都是大明的孤魂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