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秋風 作品

第六百六十七章 大國之間

  蒙元時期蒙古人是統治者,漢人、羅剎人都是蒙古人的子民,是當時的道理;

  如今蒙古人沒落了,變成了漢人和羅剎人的子民,這也是道理!

  天底下哪有什麼一成不變的道理?就連今天被人們奉為天道的人不吃人,五胡亂華之時誰把它當過道理?

  人與人之間講的道理,和國與國之間講的道理,其實是不一樣的道理。

  例如你我之間能講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道理標準,有共同的大明律法和共同的萬歲來評理。

  可兩個國家之間,往往道理的標準就不同,更沒有一個能讓雙方信服的評理者。

  所以國家之間講理,比的不是哪國的道理更有理,而是比的哪一國更強,強國的道理就是道理!”

  徐璠冷笑道:“就算是強者的道理,也得能說得出口吧?蠻不講理,能叫道理嗎,大明的屬國又怎麼看大明?”

  蕭風點點頭:“當然要有說得出口的道理。大明要出兵接應土特部族,道理就是:武裝撤僑!”

  眾人都是一臉懵逼,什麼意思?五個什麼裝的什麼推什麼車走什麼橋?

  嘉靖同樣也是一臉懵逼,但他比別人都先反應過來,身子前傾,雙眼發光的看著蕭風。

  “師弟,這可是仙界中的詞語嗎?”

  蕭風點點頭:“不錯,仙界中也是有國別之分的。也並非凡人是國家的,神仙就是世界的。

  哪個國家的人飛昇成仙,自然還是要做本國的神仙的。但也有一些情況下,會飛昇到其他國家當神仙的。

  第一類的是因為飛昇的路不是正路,靠歪門邪道飛昇,中國的天庭不要,就只能飛去其他國家了。

  不過這種靠歪門邪道飛昇的,就是在別的國家當神仙,也只是個二等神仙,並不被本地神仙尊重。

  還有一種是因為其他各種原因,到了其他國家當神仙的,並且呆的時間很長,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這一類的神仙,就叫做‘僑’,因為是我華夏之地出去的神仙,所以叫做‘華僑’。

  這些‘華僑’雖然生活在別人的國度,但與華夏還是心血相連的,與那些歪門邪道飛昇之輩不可同日而語。

  當他們被本地神仙欺負時,或是遇到危險時,華夏的天庭也是會派人去救助接應的。

  為了保護這些‘華僑’,華夏的天庭往往會派出神仙軍隊協助撤退,這就叫武裝撤僑。”

  徐璠質疑道:“武裝撤僑,對大明來說有什麼好處?你卻是隻字未提啊!”

  蕭風正色道:“第一,武裝撤僑可以增強華僑的自信心,讓他們敢於離開大明,向外開疆拓土。

  土地本是無主之物,誰在這片土地上呆的時間久了,慢慢這片土地就有了主人。

  說到底,一片土地歸誰所有,短時間內看武力強弱,長時間看的,卻是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數!

  漢人生活在華夏土地上,中間也曾遭遇過數次少數民族的統治,為何最終總能奪回土地和權力?

  就是因為人口。漢人人口多,又通過漢文化不斷吸納各個民族的人納入漢人範疇,所以不可斷絕。

  大明有聯邦眾國,要想真正讓聯邦與大明血脈相連,逐漸融為一體,華僑就是關鍵。

  若是大明百姓知道即使身處大明之外,只要不背叛大明,仍可獲得大明的保護與支持,他們就會勇於出發。

  若是大明對身處大明之外的百姓不聞不問,任其生死,百姓就不敢走出大明。更有甚者,走出大明後,也將對大明毫無掛念。”

  徐璠撇了撇嘴:“按你的意思,大明還要靠這些百姓去為大明開疆拓土不成?太可笑了吧。”

  蕭風笑了笑:“可笑嗎?漢人原來的疆土能有多大?如今的大明有多大?你真以為全是靠兵馬打出來的?

  就如今日之草原,若是沒有那些漢人北出長城,紮根在草原上,逐漸與蒙古人相融合。

  等到大明稍一衰弱,或是蒙古人再次強盛,必然會再起戰火,分崩離析。關外女真也是如此。

  名義上奪取一個地方,只要兵馬殺進去,把旗子插上就行了。可實際上要奪取一個地方,需要讓這個地方生活你的子民才行。

  土特部族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當年蒙古鐵騎橫掃大片的土地,建立國家,統治各地。

  可結果呢,到最後他們在各地的統治都被推翻了,地盤原來越小,最後只能蜷縮回草原。

  因為他們的人太少了,分散到各個地方,又沒有強大的文化去融合當地的民族,這是必然的結局。”

  徐階接過兒子的話頭,他倒不會為了反對蕭風而反對,而是從更實際的角度提出質疑。

  “蕭大人,你所說的好處,已經很清楚了。可壞處也不能不考慮啊。

  羅剎是大國,錦衣衛方面也有對羅剎國的情報,之前在關外和宣大一線,也與羅剎國交過手。

  總體來說,大明雖未吃虧,但勝得也並不輕鬆。這件事若引起羅剎和大明的全面開戰,是否值得呢?

  老夫之意,大明不出兵,但若土特部族能夠逃入大明境內,大明可予以收容庇護。

  羅剎人若要追入大明境內,則大明與其交戰,有理有據。而且在大明境內,佔據主場之利,勝算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