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琮賈赦 作品

第五百五十七章 我賈家出神仙了

  ……

  類似的討論在大雪漫天的時節,幾乎成了軍中最熱的話題,一度壓過了朝廷從京城送來的犒賞之喜。

  劉怡也沒有想到這個在他看來極為難辦的事,竟然能在短短不到兩個月內就登記了多達三萬人的名字。

  王子騰的身子骨在李時遷老爺子的調養下,臘月底前恢復了大半。

  雖說虧損的精血一時半會是補不好的,但總算已經能處理軍中的公務了。

  賈琮將軍中之事全部扔給了王子騰與劉怡,他則是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倭島新建州府的安民之事上。

  “軍屯是一方面,咱們還得想辦法從中原遷徙一部分百姓過來。”

  啪嗒……

  賈琮的話剛說了一半,劉怡手中的筷子就掉在了地上。

  象牙製成的筷子發出清脆的聲響,就如同劉怡的心跳聲。

  “你小子能不能安省些,光是一個軍屯就差點把本王折騰死,你竟然還想著遷徙百姓?”

  這回就是王子騰也不看好賈琮的想法,倭島,未來的扶桑布政使司,中原的百姓從來都是拿化外之地、煙瘴之所看待。

  歷代帝王為何對周邊這些藩國多是施行羈縻之策,不是打不下來,是覺得好地方他們都已經打下來了,他們對什麼倭島、南越等等沒興趣。

  就是如今的國朝官員,都對來倭島任職極為牴觸。

  我一個好好的從七品京官,朝廷竟然讓我來倭島當什麼正五品的知府,這不是流放是什麼?

  瞧,這就是天朝官民對倭島的印象。

  還遷徙百姓?有本事你用繩子綁上幾萬十幾萬人試一試能不能遷來倭島!

  賈琮也是焦躁的撓頭,他有信心將軍屯之事完成。

  但遷徙百姓東渡大海,來此“化外之地”,還真沒什麼信心。

  “可若不遷徙漢民來此,我總是不放心。”

  唯有用漢民稀釋倭人的比例,然後不斷的用漢民的風俗習慣來引導倭人作出改變,誰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徹底的用文化統一整個倭島。

  賈琮與王子騰、劉怡最大的分歧就在這裡,這兩人都是秉持殺伐震懾之道,賈琮的想法則是軍事手段、文化手段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始皇帝陛下威武,早就給出了統一最基本的準則。

  只有做到文化統一,才算是真正的統一。

  他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再次講述了一遍,劉怡這個鐵憨憨滿不在乎,但王子騰卻是聽進去了。

  “你這麼說倒是有一定的道理,昔年朝中三次攻下南越,卻始終無法做到真正的統治,就是因為南越那邊始終跟咱們漢人不是一條心……”

  王子騰打了一輩子的仗,對於如何治理新附之地還是有些經驗的。

  賈琮這麼一提醒,他也就想通了許多以前疑惑的事。

  昭武年間,太上皇帶著一幫老兄弟,就差一寸一寸的在草原上犁地了。

  可最後瓦剌、韃靼還不是降而復叛,跟天朝打的不可開交。

  唯獨這一次的歸附,草原上的數十萬控弦之士竟然都成了天朝最忠誠的那一批人。

  他們如今以天可汗的子民為榮,一個個嗷嗷叫著要給天可汗陛下打下整個世界。

  為何?還不是朝廷的民族融合之策起了作用。

  王子騰突然盯著賈琮上下打量,沉吟許久。

  這小子短短數年,竟然能引導朝廷制定了這麼多的治國良策,若是當初他能幫我王家……

  怪不得二聖對其如此放縱優容,這樣的臣子哪個帝王會不喜歡?

  “這樣,咱們還是把這邊的情況寫成密奏,送去京城讓陛下定奪。就算要遷徙百姓過來,那也不是咱們能做主的。沒有內閣的同意,便是陛下要遷徙百姓來此,都無法將其付諸行動。”

  王子騰這話倒是沒錯,大夏的政治制度已經極其完善。

  像這種大規模遷徙百姓充實倭島之事,內閣不點頭,皇帝的聖旨都出不了紫禁城。

  三人又討論了一會遷徙百姓的可能性與實施的難度,最後在夜幕降臨時才各自離去,回了自己的屋子。

  ……

  小年很快就過去了,倭島上的百姓也開始了過年的準備。

  與往年不同,出雲城的百姓都收到了州衙發放的糧米肉蛋,還有糖果等物。

  最重要的,是州衙遵照朝廷旨意,給每一戶都賜下聖人、天子的半身像,以及一副紅底黑字對聯,還有一對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