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琮賈赦 作品

第五百八十九章 修書兩年半,出手就是王炸


                 今年的中秋節,金陵城並未因忠順王拉著大炮抓人有什麼影響,反倒比之往年更顯熱鬧些。

  這熱鬧與以前不同,以前都是一群豪商巨賈一擲千金奪花魁,耗費巨資造花燈,看似熱鬧,實際上跟老百姓沒多大關係。

  今年的秦淮河畔,令人感觸最深的,煙火氣更濃了,更加的貼近生活。

  賈琮與黛玉換上常服,白天在夫子廟給親人求了平安符,遊玩到夜幕降臨,這才來到了秦淮河畔,放燈祈福。

  秦淮河畔沒有了一擲千金選花魁的活動,倒是更顯金陵的文氣,河岸旁由官府主持舉辦的花燈會,成為了才子佳人的首選遊玩場所。

  與賈琮、黛玉小倆口一樣,少男少女們在這條花燈街上暢遊玩耍,吟詩作賦好不快樂。

  一旁就是極具煙火氣息的小吃一條街,沒有了青樓畫舫的“特殊花費”,平價美味的小吃令今年的中秋夜分外迷人眼。

  賈琮包了一條遊船,在滿是燈火倒影的秦淮河上遠遠看著這座金陵不夜城,感慨萬千。

  “總算沒有白費功夫,與之前的虛幻浮華相比,如今的金陵城,才是真正的盛世繁華。”

  黛玉煮好了清茶,遞給賈琮一杯,眉眼彎彎的和了一句:“南國好風光,亦是有你我之功勞,願與君共勉。”

  “共勉!”

  兩人以茶代酒,輕碰一杯,相視一笑。

  數年精心謀劃,費力經營,兩人攜手將他們心中所想所念之美景在現實中描繪了出來,這是屬於他們二人的榮耀。

  無論是賈琮也好,黛玉也罷,他們二人在這些年的共同成長中,逐漸建立了共同信仰。

  與其琢磨著穿戴衣食上的滿足,他們更想在思想上得到昇華。

  “我聽雪雁的意思,紫鵑喜歡上了一個國子監的監生?”

  “嗯,那監生名叫鄭志遠,是寶玉的朋友,雖說還未在科場上有什麼作為,不過卻也是有才之士。前些日子還託了寶玉給紫鵑來信,說是年末會回家一趟,請家中長輩登門求娶。”

  黛玉看了一眼正在船尾跟雪雁玩鬧的紫鵑,簡單給賈琮說了一下這件事。

  事實上按照傳統,她身邊的這兩個大丫鬟算是賈琮的媵妾。

  但賈琮是個對感情極為專一之人,便是從小伺候他的吉祥、如意都沒有碰過,更何況是別的人。

  這一點,黛玉很感激老天爺,賜給了她一位如此專一的夫君。

  賈琮回想了一下,很快在記憶中找到了關於鄭志遠這個人的些許信息。

  “原來是他啊,是個有才的。他曾在報紙上發表過一篇針對財賦流通應用的文章,頗有見地。”

  這人跟人的交往,還真應了一句古話: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鄭志遠能跟寶玉玩到一塊去,那是有原因的。

  鄭家雖遠遠不及榮國府富貴,卻也是開封城有數的大族。

  前些年鄭志遠就跟寶玉一樣,被他家老太太捧著手心含在嘴裡的寵溺,導致其十幾歲了還不通世事,純潔的如同一張白紙。

  或許是老天爺餵飯吃,鄭志遠的父親被朝廷調任南陽,出任南陽治下一縣縣尊。此時正值河南鬧白蓮匪亂,又遭遇百年不遇之洪災。

  戰亂加天災,老百姓算是遭了大罪。

  隨母前去任上探望父親的鄭志遠,第一次見識到了什麼叫流民千里、餓殍遍地。

  回家之後就一改往日的荒唐,發奮圖強,連奪縣試、鄉試、院試三案首,成為開封城最為出名的大才,被開封知府舉薦入京,入國子監讀書。

  賈琮能記得此人,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鄭志遠見識過民間疾苦,知道什麼叫聯繫實際解決問題,而不是假大空的亂寫一通。

  “他已經數次在報紙上諫言朝廷取消普通百姓的農稅,這一點要比很多人看的更遠。”

  取消普通農戶的農稅,只徵收大地主的農稅,防止土地兼併的出現,這是賈琮一直堅持的土地政策第一原則,這個鄭志遠的想法與他是不謀而合。

  國朝在商稅超過農稅的時候,就已經在逐步實施,最終在去年夏收後的一次大朝上,正式下旨廢除普通農戶的農業稅,只徵收超過田產超過百畝之人的農稅,而且是按二十稅一徵收。

  就憑這一點,當今皇帝便已經坐穩了千古一帝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