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二百四十三章 論政的嚴重後果


                 這……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不由得面面相覷,劉健敢情是跟吳裕直接槓上了,此次簡直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次輔劉吉原本是一個很少表態的人,此刻亦是忍不住開口:“今國帑充盈,雖水利是大明基石,然擴建帝都外城一則有益京城防禦,二則可令百姓增添棲身之所,此乃良舉!”

  “地方多災害不假,但朝廷每年會撥款興修水利!”

  “若真要修建外城,工部定能竭盡所能完成這項差事!”

  工部尚書賈俊和戶部尚書李嗣面對劉健的阻撓,亦是選擇親自站出來表明態度。如果真要修建北京外城,錢財和建築工藝其實都不是問題,這個事情是可以辦得漂漂亮亮的。

  劉健哪怕再如何自大,亦是知道自己無法跟堂堂的次輔和兩位尚書相抗衡:“既然劉閣老、賈尚書和李尚書都支持吳侍郎的提案,微臣亦不好再阻攔。只是修建外城所費甚巨,且涉及城外百姓遷居等諸多問題,還請陛下三思!”

  他雖然選擇避開劉吉等人的鋒芒,但並沒有轉變態度支持修建北京外城,卻是要保留他的一個反對意見。

  若是將來修建北京外城出了什麼事情,那麼他就能夠成為正義的一方,從而對拋出提案的戶部右侍郎吳裕等人發難。

  其實清流一直都喜歡玩這一套,自己通常不會有任何具備“創新性”的建議,但別人拋出的建議都會遭到他們的反對。

  若整個事情順順利利還好,一旦事情出了任何一丁點的紕漏,那麼就是輪到他們揮舞大棒砸人的時刻了。

  以明朝海運的嘗試為例,明朝其實亦意識到漕運的成本過高的問題,但在海運的嘗試過程中遭遇颱風而蒙受損失,結果受到清流直臣的強烈抨擊。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或許這就是大明王朝一步步走向深淵的根源。

  閣樓上,美人在側,茶香嫋嫋而起。

  朱祐樘端起剛剛遞過來的茶杯,慢悠悠地淺嘗一小口。

  他將下面的紛爭通通看在了眼裡,亦是意識到自己留下劉健很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做法,這種人或許能夠有利於自己平衡各方勢力,但亦會一直拖大明王朝前進的後腿。

  朱祐樘輕輕地咳嗽一聲,亦是直接表態:“雖然朕鼓勵大家在這裡暢所欲言,但諸位臣工亦要謀而後動。朕不管以往是什麼流程,但朕希望本朝的臣工專注於做事,為大明謀求更好地發展,而不能一昧都扯後腿。”

  在說到最後三個字的時候,明顯是加重了語氣。

  此話一出,吏部尚書李裕等人紛紛扭頭望向劉健,朱祐樘的話顯然是在告誡劉健,劉健的小把戲無疑是被英明的皇帝看穿了。

  由於定了基調,大家的發言變得更加的慎重,而發言的質量明顯得到了提升。

  接下來的最高會議雖然沒有出現過於激烈的爭吵,但大家紛紛各抒己見,拋出一些具備可行性的提案。

  其實朝廷如何節流令人頭痛,但要怎麼樣花錢卻讓很多人感興趣,甚至有人忍著竊喜提議給文武百官漲薪。

  紅塵萬里去,白首一年回。淨洗曠軒眼,雪天間看梅。

  這一場在御書房召開的最高會議召開約莫一個時辰,隨著朱祐樘宣佈會議結束,與會的重臣便紛紛散去。

  此次最高會議的主題是財政預算,但大家其實都是拋出提案,但真正要形成決議和執行,卻需要朱祐樘做最後的拍板。

  面對這種動輒花費上百萬兩的大事,朱祐樘自然是要了解清清楚楚後,這才會做出最後的決定。

  以呼聲最高的修建北京外城為例,卻不可能剛剛拋出便直接拍板,而是要工部拿出一套具體的修建方案和造價,最後再由戶部核定是否有足夠的財力支持。

  事實上,原先歷史上修建北京外城便出現一個十分尷尬的事件。

  由於北京城人口猛增,加上俺答能突破邊關進入京畿之地,故而喜歡煉丹的嘉靖同意了修建外城的提案。

  嘉靖朝修建北京外城的最初方案是“回”字型,即在北京城外圍再修一座新的正方形城池,直接將整座北京城圍起來。

  只是在修完南城牆的時候,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的銀兩已經嚴重不足,最後決定草草將南城和內城相連,從而形成一個古怪的“凸”字形城池。

  當然,現在大明朝廷財政比嘉靖朝不知要健康多少倍,特別現在大倉能自由調配的積銀已經達到三百萬兩,完全可以抽出二百萬兩來修北京外城。

  朱祐樘在結束了這一場財政預算會試後,心裡對他們所提的方案其實有了一些取捨,但此時臉上浮現出淡淡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