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三百八十五章 兇飢曰蝗,眾臣爭“相”


                 時間飛逝,眨眼間京城迎來烈日高照的七月。

  古人有云,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

  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帆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者也。

  據後世統計,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僅是有記錄的蝗災便多達71次,即平均每3.8年爆發一次。

  弘治登基已經四年,雖然始終一直堅持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但上蒼從來都不會因為皇帝的品德高尚而減少自然災害。

  事實上,一個封建王朝能否有效地對抗得住自然災害的考驗,往往跟這一時段百姓能夠接受的壓榨程度有關。

  在王朝的前期,廣大的百姓往往都擁有更強的抗壓能力,所以重大工程通常都是在王朝的前期方能完成。

  若是到了中後期,像喜歡通過加派加徵方式來加稅的嘉靖,修建方形大外城成為奢望,致使北京城最後變成了凸字形。

  每當百姓承受壓榨程度達到最大峰值的時候,便會爆發出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這個王朝離毀滅便不遠了。

  崇禎雖然怎麼看都不像是亡國之君,但大明王朝從嘉靖開始的加稅過於嚴重,最後其實難逃亡國的命運。

  朱祐樘是大明的第九位皇帝,雖然數字看似比較大,但截至目前王朝的壽命不過是123年,所以只能算是王朝的中期。

  雖然百姓還有很大的壓榨空間,特別朱祐樘還廢除高利貸這種加速王朝毀滅的催化劑,哪怕朱祐樘再如何胡來亦不會輕易到達滅國的程度,但處理這種自然災難對每個執政者都是一種巨大的考察。

  朱祐樘給自己增加了執政難度,雖然加稅基本上可以解決所有的災害問題,但他要求自己不能這樣做。

  華夏的封建王朝活不過三百年的詛咒,將會在他手上打破,甚至他要讓大明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

  英國的失敗正是在財政出現巨大虧空後,加徵了本國的關稅和印花稅,同時還制定《茶葉法》向北美傾銷茶葉而激化英國和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正是如此,一個帝國的興盛與否,跟當時稅收的徵收程度是息息相關。

  飛蔽天日,塞窗堆戶,室無隙地。

  山東方面已經傳來蝗災的情況,蝗蟲在這個夏季突然間爆發,且此次來勢十分兇猛,草木及牛馬毛皆盡。

  西苑,御書房。

  四位閣老和六部十八位重臣悉數到場,而今每當大明發生重大的事件,往往都會在這裡召開最高會議一起商討方案。

  因朝堂的人事動盪,這裡出現了幾張生面孔。

  受到駙馬王增事件的影響,跟王增關係親近的禮部左侍郎丘濬遭到波及,而他主動選擇辭官歸裡。

  由於禮部左侍郎的位置空缺,各方其實在暗地裡展開了爭奪,最終由原禮部右侍郎周經頂替丘濬的官職。

  周經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父是原南京刑部尚書周瑄,在國子監學習期間表現出極高的學習天賦,於天順四年金榜題名,時年僅二十歲高中。

  初以庶吉士的身份進入翰林院,而以翰林檢討的身份成功入職翰林院,一直在翰林院苦苦熬資歷。

  在此期間,他跟一些幸運的翰林官那般進入東宮任教,成為了當時的太子師,即現在天子弘治的帝師。

  得益於前面的詞臣陸續倒臺,現在他的官途更進一步,成為了高高在上的禮部左侍郎,前程可謂是不可限量。

  原本週經空出來的位置應該由太常寺卿程敏政頂替,結果程敏政受其子程壎所累,更是因涉嫌是王增的同黨而被革職。

  詞臣系統官員是帝國儲相的搖籃,亦是百官所不該得罪的對象,甚至是文官集團所公認的領軍人選。

  只是人終究存在私慾,這些重文輕武王朝的最大受益者卻是根本經受不住嚴查。

  自弘治登基以來,詞臣成為了問題官員的重災區。上到禮部尚書周洪謨,下至翰林檢討楊廷和,這些原本要載入大明賢臣榜的人先後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