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三百八十八章 糧與霸權


                 作為一個華夏熱血男兒,自然是要敢想敢做,調動遼東和東北的邊軍揮師南下便可以血洗整個朝鮮。

  作為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那就需要深謀遠慮,不僅要能夠時時刻刻掌控全局,而且要讓華夏的利益最大化。

  雖然朝鮮一直默默師承華夏,但地處三面環海的半島之中,其實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半島國家,情況比當年的安南不見得好多少。

  據數據統計,這個時期可用於耕種的土地面積連一成都不到,糧食的產量僅僅只能自足。

  且不論現在這個封建時代,哪怕後世處在新世紀的北朝鮮,因平安北道的洪災,僅僅十年的時間裡,死掉的國民便高達幾百萬人。

  由於朝鮮半島的氣候複雜,自然災害要遠高於平原地區的平均值,而比自然災害更嚴重的是人災。

  一旦大明對朝鮮發動戰爭,大明如果戰敗自然不用提,但如果取得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捷,那麼耕種的男丁將會大大減少,朝鮮的糧食產量自然要大幅減少。

  若是這一場戰事過後,朝鮮這個國家因自然災害或人禍出現饑荒,大明到時要不要從東北運糧前去朝鮮救濟災民呢?

  若是坐視不理,朝鮮的地方勢力必定趁機鼓動造反,而大明的統治亦很難持續,很容易陷入當年安南的困局。

  原本大明王朝佔領安南是一個不錯的棋,但奈何那裡的產出實在太低,而文官集團竟然還想著仁治,結果每年都要侵佔大明財政一大筆財政支出。

  在這個時代,最大的成本其實還不是糧食本身,而是那高昂的運輸成本。哪怕京杭大運河的糧食運輸損耗亦要八成以上,當年大明將糧食送到安南的損耗只會更高。

  大明王朝若是對受災的朝鮮進行拯救,且不說很容易陷入當年安南的困局,而且北方的糧食尚不能自足,若要供應朝鮮的糧食其實要從南方運來。

  另外,不論是當年的安南,還是現在即將要面臨的朝鮮,同樣需要派遣大明軍隊在那裡長期駐紮,而軍隊自然需要軍費和軍糧。

  東暖閣的燈火正在滋滋地燃燒著,放在牆邊冰糟的冰塊正在慢慢消融,這裡的氣溫顯得十分的合適。

  “戰後如何才能合理地從朝鮮民眾身上搞糧?”

  朱祐樘並不打算知難而退,而是默默地寫下吞併朝鮮所要面臨的核心問題。

  明朝一直打著禮儀之邦的旗號,若佔據朝鮮採用殘酷的方式壓榨百姓獲得糧食等資源,那麼對自身的聲譽造成太大的損傷。

  只是在朝鮮推行以三十稅一的仁政,新政府壓根得到不了多少糧食,最終會重回安南的那一條老路。

  “戰後駐軍的糧食需求是多少?朝鮮災情的預備糧要準備多少?”

  朱祐樘打算好好計算這一筆經濟賬,便開始提前著手核算開支,同時深刻地知曉糧食對國家的重要性。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曉,最早的霸權並不是日不落英格蘭帝國,而是更早投身於海洋的鬥牛士西班牙,甚至將跟他劃線瓜分世界的葡萄牙吞併了。

  只是西班牙所處的伊比利亞半島的土地貧瘠,多山而乾燥,國內的糧食一直不足,依靠法國和西西里的進口。

  偏偏地,西班牙的地主階層看到國際呢絨業的巨大商機後,開啟了“羊吃人”運動,踐踏破壞平地的可耕地。

  歐洲因小冰河期氣溫下降,致使整個歐洲地區的糧食歉收,而依仗糧食進口的西班牙首當其衝,底層大量的百姓被活活餓死,而糧食價錢自然飛漲。

  儘管西班牙王室擁有大量的金銀,但糧食需要依靠法國的進口,而自己的百姓只能鋌而走險才能生存,最終這個海上霸主成為歐洲其他列強的盤中餐。

  大明雖然擁有比西班牙要強百倍的條件,但還得以西班牙為鑑,不能因佔據朝鮮而使大明的糧食體系崩壞。

  自登基以來,他其實一直以來不主張擴張。

  倒不是他真不想讓大明成為世界霸主,而是不希望用百姓辛辛苦苦種的糧食消耗在擴張戰爭中,更不能坐視遭受洪災和蝗災的百姓餓死。

  正是如此,血洗朝鮮並不是不在於朝鮮那紙糊的十萬軍隊,而是該如何妥善地解決所需要面對的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