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四百三十三章 災降華夏,帝解疑團

  當然,糧食的收成不可避免受到負面影響,北方糧食減產是既定的事實。

  大明朝廷對此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不說有著南方的糧食和朝鮮米供應,而且自家的糧食儲備充足。

  不論是山東還是北直隸地區,其實都不會因糧食而恐慌,如今的朝廷有足夠的糧食賑災和平抑米價。

  “蝗災來到咱們北直隸了!”

  “哈哈……我種的全都是棉花!”

  “我家的鴨子這幾天吃得可歡了!”

  ……

  雖然蝗災還是從山東蔓延到北直隸地區,但蝗災的規模明顯不能跟去年相提並論,而滅蝗的工作如火如荼般進行。

  由於事先已經有了組織滅蝗的經驗,大部分百姓種植了棉花,而且還養了鴨子,所以蝗蟲來到北直隸北區並沒有形成太大的破壞。

  反倒是大量的蝗蟲成為了鴨子的腹中餐,一些積極的養鴨人更是四處打聽蝗蟲在哪裡,而後將成群的鴨子趕過去飽餐。

  經過這些年的廉政建議,北直隸的官府顯得十分清廉,所以獎勵機制十分到位,又大大刺激百姓滅蝗的積極性。

  以前的蝗災不僅席捲大半個北方地區,從北直隸還會荼毒山西等地區,但此次連北直隸北部都出不了。

  時間悄然來到四月中旬的時候,這場蝗災已經歸於平靜。

  “朝廷的方式真的可行啊!”

  “要是不信先人那一套,咱們這些年不至於受這麼多苦!”

  “我家鄰居當年就是因為遭受蝗災而借了高利貸,最後搞得家破人亡!”

  ……

  當地的百姓看到朝廷滅蝗的成效後,亦徹底打消心裡早前對朝廷滅蝗做法的猜疑,心裡更多的是一種感慨。

  世人都知曉高利貸害人,亦是告誡大家千萬別借高利貸。

  殊不知,生活在這種飽受大自然災害的時代,僅僅是一場十分普通的自然災害便只有通過高利貸才能換得一個喘息之機。

  好在他們現在遇上了聖明天子弘治,若是遭受蝗災的百姓能得到朝廷救賑,而沒有遭受蝗災的百姓則是可以繼續過日子。

  “還好今年都種棉花啊!”

  趙老四為著自己的先見之明而沾沾自喜,雖然他亦不懂因何災蝗不吃棉花,但他家的收成是保住了。

  至於他小兒子的婚事,似乎亦是已經有了著落。

  四月的京城,顯得繁花似錦,特別商業氣氛變得越來越濃。

  西苑,養心殿。

  朱祐樘端坐在龍椅上,正在認真地處理來自兩京十三省的奏疏。

  他的身子暖洋洋的,現在已經重新迴歸鉤魚人的美好生活。每日他都在養心殿處理政務,黃昏前往聽潮閣在八百畝水域獨自釣魚,最後則返回紫禁城享受夜生活。

  原本帝王的生活是十分美好的,但所面對的問題卻讓人感到憤怒。

  憤怒情緒的來源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大明王朝最繁榮的江南,一處則是處於東海之濱的日本東瀛。

  江南的問題自然還是官紳集團的問題,這個極致的利己群體越來越像個小丑。

  明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阻止朝廷政令,結果非要尋找各種藉口往自己臉上貼金,卻是反過來造謠朝廷有小人,就差舉旗“清君側”了。

  朱祐樘知道這個既得利集團只希望朝堂上是一位垂拱而治的帝王,心裡所忠的帝王亦是他們所希望的“賢君”,並不是自己這種一心帶領華夏走向強盛的帝王。

  他們口口聲聲渴望盛世,恐怕僅僅只是葉公好龍,亦或者他們的盛世是士大夫們的盛世。他們擁有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而底層百姓要給他們做牛做馬。

  只是自己的做法確實改變了歷史,亦是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由於自己廢除銀本位制和推行新幣,此舉觸碰到整個江南官紳集團的根本利益,導致他們凝結成繩跟朝廷作對。

  像自己派下去治理江南的兩位欽差閣老,一個遭到暗箭受傷,一個則是被人下毒險些便是一命嗚呼。

  原本他還惋惜崇禎為何不南遷,只是看清江南官紳集團的真正嘴臉後,卻是知曉崇禎南遷亦是無濟於事。

  他們可以享受朝廷給予他們的安寧,但如果需要他們用自己的錢財支援朝廷,那簡直是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