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575章 戰帥練兵歌

 第575章 戰帥練兵歌 

 對於李玄英的疑問,郭康自己確實也沒什麼太好的解釋。 

 這個時代的戰爭情況,他了解的還是比較有限。尤其是大軍作戰,基本上沒什麼經驗。 

 關於軍備選擇,李玄英說的其實沒錯。軍隊總是喜歡統一而高效的裝備,那種兵器五花八門的情況,基本都是特例,或者不得已而為之。不過碰巧,這個時代的武器,恰好是出了名的、火器混亂的時代。 

 由於早期火器問題眾多,大家也搞不清最佳路線在哪裡,因此,很長時間裡,各種火藥版本的“奇門兵器”層出不窮。從文藝復興前後,意大利工匠的種種“科學狂人超前構想”;到明末各路人馬,搗鼓出的一堆“大明末日黑科技”,基本上都是這種範疇。 

 雖然很多設計,看起來思路很先進,頗有些現代武器的意味,很容易收到後人的讚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武器都很難起到符合設計者需求的作用。而到燧發槍成熟之後,很快就一掃江湖,取代了各種稀奇古怪的火器,成了火器時代的長矛,又讓士兵的武器近似了起來。 

 而使用刺刀的技術,比這還要晚的多。 

 燧發槍在歐洲,大致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開始擴散普及。而刺刀則晚了一百年,得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這時候了。但是,有刺刀,並不代表有相關的訓練和教學。脫歡他們想要的“秘笈”,還得更晚。 

 刺刀應用的很長時間裡,歐洲的軍官們並不認為有必要對士兵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如果需要使用刺刀,那隻要依靠本能,往前衝就行,根本不用人教。另一方面,刺刀格鬥技術也確實沒什麼應用空間,因為戰場上,基本不會出現刺刀格鬥的情況。 

 至少在這個時代,刺刀衝鋒和刺刀格鬥,完全是兩回事。絕大部分歐洲士兵,根本沒有勇氣和技術進行近距離肉搏,只能遠遠對射。所以只要一方有足夠的士氣,鼓起勇氣一擁而上,另一方就肯定會直接跑路。一直到拿破崙時代,刺刀格鬥都極為罕見,格鬥中的傷亡也不是勝敗的決定因素。一些軍事學家甚至聲稱,自己這輩子就沒見過會戰中有格鬥的情況出現。 

 而這種區別,也是因為國家制度和文化。說白了,紫帳汗國就沒法學歐洲國家,去搞“垃圾海”戰術。同樣,歐洲人也很難去直接學紫帳汗國,組織公民兵。因為歐洲各國,現在基本還都是封建制度,和紫帳汗國這種……不知道叫什麼制度,有根本性的差別。大家想學,也沒法學啊。 

 而更重要的是,紫帳汗國的情況,也和其他歐洲國家,差距太大了。 

 而拿破崙時代的改變,最重要的還不是軍事上。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軍事界才終於又意識到,步兵也可以有士氣,而且還挺有用的。另外,拿破崙也開始推廣訓練士兵的思路,他認為,僅僅將人聚集在一起,是稱不上士兵的;只有通過訓練、指導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因此,他要求步兵至少要經過三個月的訓練,騎兵則至少需要長達四到五個月的培訓才行。 

 雖然拿破崙的大軍,最後還是在“梅毒將軍”的打擊下灰飛煙滅,但這種思路,依然震撼了其他歐洲人。自此之後,對士兵的精神激勵、體能訓練和刺刀技術訓練,才開始流行起來。最早一批刺刀術教材,也在這個時候才出現的。 

 “而這火槍,再精細,也比不上弓啊。它的彈丸,更是比箭便宜多了。跟這東西比起來,所有的弓,都是精工產品。”他拍了拍槍身,說道:“我們絕大部分士兵,都會使用弓箭,也沒見大家覺得弓太貴了就不用。可見,關鍵不是價格問題,而是我們還沒有養成習慣,沒有配套的產業。如果能推廣開,那肯定會弓更有優勢的。” 

 最早開始重視刺刀訓練的著名人物,大概是18世紀末的俄國軍事家蘇沃洛夫。他製作了一些專門的靶子,讓士兵進行刺刀訓練。只是,對於具體的拼刺動作,依然沒有什麼要求,只是叮囑了一些對付騎兵時候的動作,其他的,讓大家自己尋思著練就行。 

 “好像確實是這樣……”郭康感覺也有道理。 

 而就算這種極為簡易的訓練,也沒有被廣泛接受。在俄國和奧地利聯合作戰的時候,奧地利軍官就對蘇沃洛夫的做法嗤之以鼻。當然,從後世角度看,他們的想法也沒錯。就奧地利步兵那個素質,要是射擊都沒法攔截騎兵,那也就不用考慮後續動作了。人家哪有那個士氣在刺刀的攻擊距離內對抗騎兵還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