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御貓 作品

第三百六十七章 千古第一人賈寶玉


  相比於鄉試、會試數日的煎熬,殿試辰時開始,通常正午後就可以交卷離開,酉時一過不管有沒有答完,都會被強制收卷。

  答策題,就好比寫篇議論文,既要能對論點進行闡述,並以此為中心聯繫從古至今的相關治國方針展開分析。

  還要能提出當今治國方針中的不足和你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也就是自己的主張和見解,同時規定答題要一千字以上。

  但雖說如此,考生也不可太過於放飛自我,隨意指責朝政。因此,歷年來的答卷,大多數依然是停留在歌功頌德,並委婉提出建議的層次。

  偶有些愣頭青想要靠著諫言搏出位,殊不知在讀卷官這關前便會敗下陣來,根本連令皇帝聽見的機會都沒有。

  但偏偏在這一屆的考生中有個異類——榮國府的寶二爺賈珏。

  賈琮已經寫滿一張紙了,寶二爺還在抓耳撓腮不知該怎麼辦。因為他陷入了一個奇葩的窘境,不知道這一回他還能噴誰。

  無論是童子試三場還是鄉試會試,民生、吏治等等他都能做到言之有物的狂噴,不過在看完這一回的殿試題目後,寶二爺,懵了。

  士農工商,國之四民。

  勸課農桑、兵戈攻伐、商貿流通、賦稅改制等大政方針,這些都是實務策,光噴有什麼用?可不噴吧,寶二爺覺得自己的念頭不通達。

  寶玉心中暗道:鄉試噴了不法豪商、貪官汙吏,會試噴了空談誤國的西林黨,那這一次要不就來個大的吧,直接將目標直指龍椅上那位如何?

  想做就做,寶二爺赤誠之心,根本不懂什麼叫婉轉避諱,提筆就寫了起來。

  “臣對:臣聞帝王之為治,有體有用,功與德之謂也。德以學成,而為治之之體;功以政著,而為治之用。二者可相有而不可相無者也。蓋帝王未嘗有無功之德,亦未嘗有無德之功……”

  當寶玉陷入自己的世界後,整個人都感覺通透起來了,手中的筆一刻不停,不一會就寫完了一張紙。

  他將功德二字融入策問之中,將古往今來帝王代天牧民、天人感應的思想扔到了一邊,認為天道即人道,人道昌盛即帝王之功德,反之則為帝王失德,久而久之將天下大亂社稷傾覆。

  他認為,無論是兵將畏戰,丟城失地還是貪官橫行民生多艱,歸根到底是帝王之責任。

  聖君有賢臣,昏君多奸佞,若君王賢明,自有眾正盈朝,所遇到的問題均會迎刃而解……

  殿試從辰時開始,高高在上的皇帝通常待上一個多時辰便會離開,當然也有例外。

  例如今日,皇帝劉恆就一直呆在奉天殿中,見有人已經寫了不少便起了興致走下丹陛,打算先瞅瞅看看這一屆的貢士中有無賢才。

  他沒有先去正奮筆疾書的賈琮那兒,反而一路走到了第十一位的桌案旁。

  按說皇帝老爺站在旁邊不動了,一般的考生還不得嚇得手抖。但寶玉這個人只要將心神陷入一樁事後,就根本不會注意到旁邊的異常。

  附近幾個考生手心都出汗了,他依舊在紙上奮力的“噴”著古往今來的昏君,諫言皇帝要做個好人……不對,做個賢明的君主,親賢臣遠小人,哀百姓之疾苦,嘆民生之多艱。

  劉恆剛開始還覺得賢妃的弟弟文采不錯,這策問寫的引經據典,旁徵博引。

  可漸漸地,臉上的微笑就消失了。

  什麼意思?貪官汙吏欺壓百姓是朕識人不明?邊疆烽火不斷是因為朕不夠勇武?民生多艱是朕做不到調和陰陽?

  第一張的答卷上,寶玉通篇都在噴,第二張的答卷上都是教皇帝做人,這兩張差點把劉恆氣的一巴掌拍死這個便宜小舅子。

  好在他耐心不錯,看到了寶玉的第三張答卷。

  農為本,均田以安民心。降低農人的賦稅徭役,減少民力損耗。

  嗯,這一點還有點意思,雖然稚嫩了些……

  商人逐利,可驅利誘之,以利益換取其手中的土地,收歸國有,放於農人手中,行均田安民之策。

  這個也不錯,可以細化一下試一試。海貿那邊的規模不斷擴大,那些商人見到了海貿的巨大收益,早就坐不住了,倒是可以試試利益交換。

  寶玉的第三張答卷談及了農、商之間的矛盾與問題,雖然很多地方在皇帝看來幼稚的可笑,但也有不少真知灼見。

  特別是土地國有制以及均田安民的看法,讓皇帝陷入了沉思。只要百姓手中有可供餬口的耕地,只要有一口飯吃,就亂不起來。

  關於商業方面的看法稚嫩了些,就國朝的那些豪商巨賈,吃進肚子裡的肉哪裡會輕易吐出來,還得好好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