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御貓 作品

第三百零九章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此法若是真的實施起來,別的不說,倒是給了這些百姓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賈琮將永清縣的事大致上講了一下,黛玉皺起了眉頭。

  只見黛玉提筆在紙上寫了一行字: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她唏噓道:“實際上若按太祖當年定下的田賦規矩,哪怕是遭了難,百姓們也不會連撐下去的機會都沒有。實在是地方賦稅過重,收穫的糧食不足以抵稅,最終越種越窮,直到抵押了田產求存,最後一無所有,只能賣身為奴。”

  賈琮想起被抓的永清縣的縣丞、主簿等佐貳官,太祖爺當年立下的規矩,早就被這些玩出了花。

  大夏沿襲前朝的兩稅法,八月之前收夏稅,第二年二月之前收秋糧。本朝開國之初,兩稅是實物稅,一般夏稅交小麥,秋糧交稻米。

  沒過幾年,微服私訪的太祖爺發現各地地力肥沃程度不同,百姓收穫自是不同。

  甚至有的地方種植桑麻等物,為了繳稅還得拿著絲麻換了糧食繳稅。

  故而朝廷擴大了徵收範圍,下令百姓在米麥之外,可以按田畝比例,交納一定數量的絲、麻、棉。

  這樣,絲、麻、棉作為附屬交納物,成為新的項目。

  朝廷還規定,如果不交絲、麻、棉,也可以改交一定數量的絹、麻布和棉布。

  這樣,絹、麻布和棉布作為頂替物,成為新的項目。

  當然,朝廷為了方便百姓繳稅,將各個方面都想到了,或糧或絲或麻甚至有的地方田產不足,讓百姓直接打獵換銀子,充作田賦。

  可惜往往上面的政策是好的,但聖旨出了京城,原本朝廷對百姓的照顧就會變成貪官汙吏欺壓百姓的各種手段。

  按照慣例,米麥叫作本色,其他頂替物叫折色。隨著時間推移,這樣一項一項加下去,加了快一百年,到昭武三十五年,據刑部的調查統計,各地本色、折色和那些貪官汙吏削尖了腦袋想出來的稅收名目已經多達四五十項。

  四五十項的稅收名目代表著什麼?

  按照太祖定製,天下官民田賦,凡官田,畝稅五升三合,民田減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民田中最差的土地,收稅三合一勺。

  若真按太祖定下的規矩,只要百姓能吃苦,開荒種地,不說大富大貴,總能吃飽穿暖生幾個大胖小子延續後代。

  但就是因為太祖爺考慮的太過周到了,稅收的項目頗為雜亂,就讓那些貪官汙吏地主豪強有了上下其手的空子。

  例如永清縣這等京畿上縣,除田產外,又是南來北往的京畿重鎮,縣中盛產優質的瓷器,繼而縣衙又加上了瓷器稅。

  因有貢瓷一說,每年制瓷之戶,還需要上繳朝聖稅。更別提還有徭役,其中以每年對臨近的運河疏通最為要命。

  自太祖朝就有定製,年十六成丁,成丁服役,六十而免。

  像是每年的冬季順通運河,永清縣就會因冰冷的運河水死傷大量的服役百姓。

  你說不想去服役,行啊,掏銀子就好。

  於是乎,永清縣又多了一個收入項目,而且那些當里長的人往往都是縣中士紳,他們藉著指派服役的權力,收受賄賂,大肆壓榨治下百姓。

  等那些沒錢繳納服役銀子的百姓死在了運河河道,立馬就會像豺狼一樣撲向失去頂樑柱的百姓家,占人妻子,奪人薄田。

  易文熙當了兩年的永清縣令,每年勸課農桑,卻從未聽說過有人喊冤告狀。

  何也?不過是上下勾結,欺瞞他這個外來人罷了。

  林如海也是當過父母官的人,黛玉啟蒙又早,自小跟在其父身邊沒少接觸這些事。

  賈琮只一說永清縣中的情況,她就給賈琮說清了其中的潛規則。

  “而且不只是私下加賦,他們還能弄出各種花樣。比如折色、米糧分等、糧稅損耗、縣中截留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黛玉跟憤憤不平的賈琮道出了隱藏在盛世之下的現實:“琮哥兒,爹爹曾說,百姓繳納之田賦,每過一人手,便會損耗一成。每一次繳稅,原本的三升三合,到最後就會變成畝產之糧的三成三。就這樣,還算是縣中吏治清明,百姓還有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