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御貓 作品

第五百一十二章 傳承


                 東宮正殿的氣氛不怎麼和諧,皇帝父子與內閣的諸位大學士意見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對於讓退役的禁軍充任里長鄉老的事,幾位閣老對這件事的意見基本上與皇帝是一致的,君臣間最大的分歧還是在胥吏制度的革新上。

  本朝胥吏制度雖然在承襲前代制度的同時有所改進,有一套吏的考試升轉制度,但也繼承了前朝的賤吏的舊習,吏職人員不但很難升到高官,而且官府普遍賤吏。

  升遷無望,社會又賤視,這些人物既沒有可能升到高官,又很難在社會上受人尊敬,只有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以滿足自己的慾望。

  一是利用制度上的缺陷以達到掌握某一方面實際權力的目的,二是利用自己擁有的實際權力來發財致富,進而造成難以清除的“吏弊”。

  “吏弊”便成為國朝政治的主要弊害之一。

  而後在太宗時有所改,在試圖清除吏弊的意願下,一方面堵死吏的升遷之路,一方面裁減額設吏額,並採取許多防範吏弊的措施。

  但事與願違,非但沒有清除吏弊,反而造成“本朝則與胥吏共天下”的局面,吏弊更加嚴重。

  有詩云:“昨當租吏來,宰割充盤幾。吏怒反索金,黎民哪有此?”

  一旦不遂意,僅僅是“薄訴吏轉嗔,鎖縛不復視”,生動地刻畫出這些“奴僕之體”的“奴僕皂隸人等”的嘴臉。

  他們自恃衙門情熟,因而包攬錢糧,把持行市,窩娟窩賭,無所不至。而猶未遂其欲,每與捕役上下其手,窩頓盜賊,發蹤指示,名日放線。

  所獲之贓,盜得其三,彼得其七。且以語言恐嚇事主,令勿報官,即使事發,而州縣捕役,向為一線串通,或以強為竊,或故意縱放,有司為之掣肘,百姓被其擾害。

  收強盜月錢之利,借偵逃緝賊之名,失事則擒獲無聞,捉人則私刑酷拷,且多串賊而打詐,又藉賊口以扳誣。

  這些胥吏地位雖然低下,卻是地方重要的政治力量,直接關係到地方治理的好壞。

  這種情況地方官員一清二楚,中樞的幾位大學士又何嘗不知。

  但卻偏偏沒人敢對“吏弊”動手?

  何故?牽一髮而動全身,國朝幅員萬里,沒有了胥吏的支持,靠那幾個朝廷的命官如何統御百姓?靠聖賢書八股文章嗎?

  皇帝如今要對“吏弊”出手,一上來就打算大刀闊斧的革新胥吏制度,這消息要是傳出去,地方還不得亂套。

  就算太祖爺重生,估計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平定因胥吏引發的亂局。

  “陛下,‘吏弊’由來已久,老臣也知道這事終究是要革新改善,但牽一髮而動全身,此事必須謹慎,從長計議為好。”

  身為國朝首輔,周炯是最明白大夏朝政運行機制的臃腫與複雜。

  他第一次用銳利的目光看向賈琮,不滿的說道:“永豐……賈琮,你年輕有為老夫清楚,你有大志老夫也清楚。但有些事不是一拍腦袋就能解決的,文安公主的摺子中,那些對於革新胥吏制度的建議應該是你想出來的吧……”

  賈琮正要點頭承認,卻見周炯擺手制止了他還未出口的話,繼續說道:“老夫問伱,國朝多少州縣?又需多少文書吏員?就算把在役的禁軍都撒下去,一時半會間,能接替當下的地方吏員嗎?”

  周炯連續三問,將賈琮給問懵了。

  大夏共計十三省、三大都護府、十七都司共計一百六十二府、一千八百六十六縣。

  所需文書吏員不計其數,就算把現在禁軍全部退役撒往地方都不夠。一時之間,確實難以接替如今胥吏的工作。

  所以,周炯的話雖然潑了賈琮一身的冷水,卻也將他一時的腦熱給潑醒了。

  賈琮如此,太子劉弘也是如此。

  兩人醒悟過來後,無不是一身的冷汗。

  果然,治大國如烹小鮮,薑還是老的辣。

  “吏弊”大家都明白,但賈琮提出的以公考代替當下胥吏制度的時機還是不夠成熟,倉促施行恐怕會釀成大禍。

  殿中的幾位閣老無不是點頭贊同周炯的意見,在首輔大人將賈琮問得啞口無言時,心中罕見的出現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