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 作品

第九百七十三章:你想做什麼?


                 在很多老百姓的認知當中,天子寶璽,就是所謂的御璽,就是放在皇帝案頭,隨取隨用的印信。

  但是實際上,真正的御璽,無論是保存還是使用,都有著嚴格的規制。

  在朝廷的正式規制當中,御璽稱之為御寶,共有十七枚,分別用於不同的場景下。

  通常情況下,宮中有專門的司寶女官,負責御寶的日常保存,但是,司寶女官僅負責保存,並無取用的權力。

  真正有用寶權力的,是外尚寶司,和內宮當中的尚寶監不同,外尚寶司,是正經的朝廷衙門,其中的官員也是朝廷命官。

  聖旨在下發的過程當中,如果是一些日常循例的政務,譬如說一些誥敕文書,像是吏部京察的公文,兵部武選的貼黃簿,戶部的核算公文,在得到皇帝硃批之後,會返回各衙門。

  各衙門重新整理好之後,帶著有皇帝硃批的奏疏,到尚寶司申請用寶。

  尚寶司在確認硃批之後,書寫揭帖,入宮至尚寶監,尚寶太監拿到揭帖之後,赴御前請旨,得旨意後,至司寶女官處,取出對應應當使用的御寶。

  隨後,尚寶太監奉御寶至奉天門外,交給尚寶卿,由尚寶卿在已經寫好的聖旨上用寶,每次取用,尚寶司需編制勘合,分書兩份,一份留尚寶司內,一份交由尚寶監保存,以備查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正重要的,其實並不是落於紙面上的那枚璽印,而是在這用寶的整個流程當中,從皇帝硃批開始,到尚寶司揭帖,準用旨意,用寶勘合這一系列的用寶痕跡和參與其中的官員,女官,內宦。

  這也正是皇帝中旨的效力會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一般情況下,中旨是由皇帝所寫,然後直接命尚寶監取用御寶,整個過程當中,外尚寶司不曾參與,自然,也沒有留存的硃批,揭帖,勘合等物。

  沒有這些,說句不該說的,事實上就難以核證聖旨的真偽,畢竟,偽造璽印雖然困難,但是如果有專精此道之輩,也並非沒有可能。

  所以說,通常情況下,如果皇帝下的是中旨,或者是緊急狀況下,來不及走這麼流程,那麼為了證明聖旨的真實性,會有其他的佐證之物,例如王命旗牌,走馬符牌,調兵勘合等物。

  除此之外,在使用的細節上,御寶也有嚴格的規範。

  譬如,祭祀天地,用皇帝奉天之寶,召見宗室勤王,調兵遣將,用皇帝信寶,詔諭宗親,用皇帝親親之寶,招撫外服,徵發徭役,用天子信寶,誥書用制誥之寶,敕書用敕命之寶……如此種種,皆有典制。

  大略而言,御寶從名稱上,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以皇帝開頭的,用於禮制性較強的內政,如皇帝奉天之寶,用於祭祀天地,皇帝親親之寶,用於詔諭宗親,皇帝信寶,用於調兵遣將,平定內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