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華國電影協會


                 電影是一個很怪的行業,有時投資人覺得賺錢的影片還真不一定賺錢,相反那些不看好的電影有可能會票房大賣。

  當年《肖申克的救贖》上映之前,獲得專業人士和高層管理一眾好評,都認為會大賣。

  可實際上上映,票房成績並不是很理想。

  不要過早下結論。

  無間道的後期製作開始,沈清最近一直在泡在剪輯室內。

  兩百多天的拍攝,電影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優秀素材時長,大概在五百分鐘。

  按照最初的稿子,沈清是希望把這部電影設計在兩個小時之內,讓節奏更加的緊湊。

  沈清回看那些素材時,真不忍心將他們都刪減去。

  做減法,有時可能更加困難。

  太過於安逸,未免是一件好事。

  一直平靜發展的華國電影,終於迎來了第一次衝擊。

  如當年的香江電影,都遭受到了西方電影的侵襲。

  表面上來看,華國電影界仍舊是七家大型影視製作公司的競爭。

  但實際上,因為古代戰爭六先導片的出現,倒讓華國電影人們第一次進行自我認知,並感受到了強烈的危機感。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出現。

  華國的工業電影,到底與世界的水準相差多少?

  華國電影人仍舊追求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在乎電影的文學性,所以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故事片。

  但是在工業電影上面,做出的突破確實是越來越少。

  工業電影太過於燒錢,還是小成本的故事片更受歡迎。

  風險和收益是成正比,很少有導演趟這趟渾水。

  當年拍攝《蜀山傳》,徐克導演投資八千多萬,僅收回三千多萬,連本都沒有回。

  諸如此類的項目,數不勝數。

  在華國境內,唯一一部有特效場景的電影,還是沈清在幾年前拍的泰坦尼克號。

  之所以有如此強的視覺效果,那也是用錢燒出來的。

  自此之後,華國電影界,找尋不到工業電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