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柯守 作品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社稷之重

 
可以說,如果太祖多活10年,完全削平天下,那天下選嫡長不選賢能,大行皇帝就沒有這機會。

 
但沒有如果,大行皇帝即位後,就面臨內憂外患。

 
登基次年,就有邊疆入侵,帶甲十萬,號稱三十萬,一時舉國震動。

 
皇帝夙興夜寐,除弊求治。任賢去邪,謀定方略。

 
耗時三年,終於掃平所有邊疆,當時皇帝大喜,拜見祖宗,一時間意氣風發……趙旭都記得。

 
以後二十年,事必躬親,以儉德著稱,宮廷開支一減又減,才終於換得了太平。

 
想到當年皇帝信重自己,一路青雲,直到首相,而自己也不負所望,總算有補於氣數……想必千秋之後,青史之上,總是能列入良相。

 
只是,天下事沒有崩壞,卻遇到皇室內亂……

 
一夜二逼宮,逼殺皇帝,無論如何粉飾,後世令名,終是有損。

 
想到這裡,趙旭就心中悲來。

 
少年新帝,真能承擔起社稷?

 
從本心上說,內閣最初傾向於成年皇子……齊王,蜀王,甚至魯王都可以,所以封太孫時才會遲疑。

 
但皇帝硬要封太孫,齊王又勾結妖人謀反……甚至還有太孫

 
太孫,太孫復父仇……唉……

 
想到那眾所周知的“流言”,趙旭心中苦澀——都是氣數!

 
先前就聞到些風聲,現在撥開雲霧,重臣也基本知曉,可能皇帝的確有殺子奪壽之事。

 
“可那樣局面,當時太子怕真承擔不了。”

 
為了社稷,也許必須這樣?

 
可太子太孫,自然別作想念別有立場,乃至有今日之禍事。

 
怪誰呢?

 
也許,就是怪皇帝,一次已是天幸,臨老愈發自專,想要二次,終於釀出這樣劇變,一發而不可收拾。

 
其實年齒漸高,又頻繁遇變,他時常就有力不足心之感,想致仕不是隨便亂說。

 
但想到太祖皇帝,還有大行皇帝的情義,又不得不勉力振作。

 
幸新帝生長於民間,少年就頗有才學,觀過往履歷,也是可圈可點……希望不要出差池。

 
自己,當鞠躬盡瘁,盡最後一份力量。

 
趙旭微閉眼,兩行老淚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