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史上沒有三英戰呂布,三勝呂布的人是孫堅!


  《三國演義》裡邊的劇情是三英戰呂布,但是在那現實的歷史中,那是不存在的。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是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背景下,而當時的劉關張是屬於十八路諸侯,在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後親在率領西涼軍進攻十八路諸侯聯盟,呂布有著萬夫不當之勇,他手持方天畫戟,腳跨赤兔寶馬,縱使前方有千軍萬馬,也勇往直前,渾然不怕十八路諸侯的幾員大將上去都死在了呂布的手下。呂布更是驕橫,開始耀武揚威,所以張飛才會跳出來大吼,顯然是被激怒了。張飛和呂布兩個人大戰了幾十個回合沒還有分出勝負。關羽害怕張飛有閃失,便提青龍偃月刀出來助戰,但兩個人仍然沒能把呂布打倒,這個時候,劉備掣雙股劍也加入了打鬥。劉關張三人兄弟協力,終於殺得不可一世的呂布手忙腳亂,最終劉關張戰勝了呂布,這也就成為了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著名片段。然而在真實的歷史文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時間上不同:《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中這樣說:“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從這條資料看,劉備也的確參加了討伐董卓,但是看時間,這應該是討董聯盟之前的事情了,此時他還沒有投靠公孫瓚。二、陣營不同:劉備在討董聯盟成立之前就投了公孫瓚,《三國志·袁紹傳》說,各路諸侯會盟討董卓時,公孫瓚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原來公孫瓚打著討伐董卓的名義,去冀州打韓馥去了。三、地理位置不同:《三國志·先主傳》說,劉備投公孫瓚以後,公孫瓚表為別部司馬,讓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拒御袁紹”。原來,劉備也沒有參加諸侯聯盟討董,而是帶兵去防備著袁紹搗亂,好讓公孫瓚去收拾韓馥。綜合上述所說,當時劉關張三人確實沒有加入討董聯盟,三英戰呂布的事情,自然也沒有發生。既然三國演義裡的這個記載是虛假的,呂布拋開最後因為部下叛變導致被曹操活捉以外幾乎沒有什麼敗績,難道就沒人打得過呂布麼?當然有人打得過呂布!他就是孫堅!他就曾擊敗過呂布,因為孫權並不擅長親自上陣殺敵,所以孫家的戰鬥力也被忽略了很多,其實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都非常的驍勇善戰,如果沒有孫堅和孫策,那就不會有東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就不復存在了。三國時期,動亂年代,卻造就了一批亂世英雄。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劉關張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爭霸天下,在世人的心目中,眾多諸侯以曹操成就最大,劉備最為勵志,然而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個能力遠勝這二人的諸侯,那就是孫堅,實際上,真正斬華雄、擊敗呂布的人正是孫堅。提起孫堅,我們大致知道他是東吳孫權的老爹。其實孫權是富二代,孫堅歷史上說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不過真假就不好說了,因為歷史上他的對手曹操還說是漢相曹參之後,劉備不是還給自己找了生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中山靖王當做招牌,混個劉皇叔的名號,打天下就出師有名了。《三國志》記載孫堅年少時為縣吏,,性闊達,好奇節。他十七歲那年,隨其父一起乘船去錢塘,遇見海盜搶掠,孫堅緝捕了海盜而聲名大振,擔任代理校尉之職,黃巾起義以後,孫堅在淮、泗一帶招募了一些士兵,加上跟隨他在下邳縣當差的同鄉少年,共得精兵一千人。此後,孫堅便率領這一千多士兵開始了征伐建功,作戰悍猛,常置生死於度外。黃巾平定以後被任命為別部司馬,中平二年(185年),孫堅為為車騎將軍張溫參軍事,張溫以皇帝的詔書徵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溫。張溫責備董卓,而董卓應答時毫不恭順。孫堅上前附在張溫的耳邊悄聲說道:“董卓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應該按照軍法‘受召不及時到達’一條,申明法令,予以處斬。又為其指出董卓三條罪狀,勸張溫誅殺他”但是張溫不忍心動手。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爭權同歸於盡,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掌握朝中大權,在京城橫行跋扈,恣意妄為。天下諸多州郡,紛紛興兵付伐董卓。孫堅也參與其事。董卓入京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群起討伐董卓,孫堅也帶部隊到達魯陽(今河南境內),與袁術聯手,袁術表奏孫堅為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孫堅當時是袁術的部下,其實孫堅只是表面依附袁術實質上有極大的獨立性,尤其部隊孫堅完全掌控,當然孫堅之後進軍糧草大部靠袁術供給,這個巨大的幫助是不能抹殺的,孫堅的成功袁術的支持至關重要,畢竟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群雄會盟,組成聯軍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聲勢浩大,十幾路諸侯的軍隊加起來二十多萬,要是一鼓作氣消滅董卓其實就是旦夕之間的事情,但是就像曹操詩裡說的那樣“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各諸侯保存實力坐觀成敗,當時真心討伐董卓想匡扶漢室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堅,一個就是曹操。孫堅和曹操作戰都很積極,但是兩人都被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曹操帶了五千人馬突進結果中了徐榮的埋伏,基本上全軍覆沒,多虧宗族兄弟曹洪將馬讓給曹操,否則曹操就謝幕了。孫堅也被徐榮擊敗,損失慘重,孫堅的心腹祖茂戴上孫堅平日帶的頭巾吸引注意力,孫堅才得以逃脫,《三國演義》將這個情節嫁接給了華雄。曹操失敗後回家鄉重整旗鼓去了,其他諸侯也都三心二意,只有孫堅不屈不撓,收攏殘兵在山西太谷陽人城招兵買馬積蓄力量以圖再戰,而事實證明之後的舞臺也基本就是孫堅一個人的了。破胡軫、殺華雄、敗呂布孫堅在陽人城駐紮,董卓如鯁在喉,於是派大將胡軫為大都護、呂布為騎督、華雄等將領為都督,帶五千人馬去攻打孫堅。史料記載胡軫這個人性格急躁,驕橫跋扈,出征前叫囂要斬一個“青綬”高官來整肅軍隊紀律,結果引起手下呂布等同僚的不滿,私下裡四處散佈不滿情緒,結果仗還沒有打,軍心自己就先亂了。胡軫帶領部隊來到孫堅駐守的陽人城已經是晚上,大軍駐紮休息,但是又不做防備,加上將帥不和軍心惶惶,孫堅趁機帶領部隊出城突襲,胡軫部大亂,丟盔棄甲,全軍潰敗,胡軫和呂布等將領丟下士兵倉皇奔逃,而來不及跑掉的華雄和大部分士兵都做了刀下鬼。陽人城一戰,孫堅一舉擊潰董卓派來的大軍,董卓大將胡軫、呂布敗逃,華雄被殺,孫堅軍威大振。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呂布在這一戰表現的極其糟糕,不光作戰不勇猛而且還將帥不和拆主帥胡軫的臺,能力遠不如演義中的呂布人品倒是一樣。陽人城一戰讓董卓失去了和孫堅繼續作戰的信心,董卓派部將李傕前往勸說,給出的條件是與孫堅結親,並且許諾給孫家子弟刺史、郡守之類的官職,孫堅又不是傻子肯定嚴詞拒絕,叱曰:“董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謝天下,安肯與逆賊結親耶!孫堅率軍隊一路前進,勢如破竹,一直殺到了離洛陽城九十里外的地方,敵人都到眼前了,董卓再不情願也只能硬著頭皮親自帶領部隊和孫堅作戰,結果是大敗,而且是敗得很迅速,董卓親征部下大將呂布、牛輔、李傕、郭汜、張濟等人都參與了作戰,全軍潰敗呂布肯定也在敗軍之列,呂布被擊敗只是董卓這次大敗的副產品而已,這也是呂布第二次被孫堅擊敗。董卓戰敗後心驚膽戰向長安方向逃竄,逃跑前董卓讓呂布斷後守衛洛陽,結果都不用猜,孫堅軍洛陽城門外和呂布軍接戰,呂布軍一觸即潰,呂布本人帶軍也向長安方向逃竄,孫堅軍攻克洛陽。孫堅和呂布一共交戰三次,呂布都是迅速潰敗,嚴格說當時的孫堅壓根就沒有把呂布當對手,他的對手主要是整個董卓集團。董卓曾經說過:“只要殺掉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然會服從我!”二袁就是著名的大門閥袁氏家族的袁紹、袁術兄弟,劉表割據荊州是當時最大的群雄之一,二袁、劉表位高權重,而孫堅無論出身、地位、官職、實力都遠不如這三人,董卓將這三人和孫堅並稱,可見董卓對孫堅的忌憚。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孫堅所部是唯一一支從頭打到尾的軍隊,也是唯一一支對董卓軍造成巨大損失取得重大勝利的軍隊,孫堅在進佔洛陽後聲望達到了頂峰。孫堅戰敗呂布以後揮兵洛陽,一個偶然的機會,孫堅得到了漢王朝的傳國玉璽。被袁術知道後,袁術便派人去告訴荊州牧劉表,劉表全國玉璽在孫堅那,而孫堅又要路過自己的地盤,於是便在路途上設下了埋伏,後來在那場遭遇戰中,孫堅被劉表手下大將黃祖用暗箭射中身亡,後來17歲的長子孫策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平定六郡,為孫吳以後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本。可惜孫策與父親一樣也是中箭身亡,孫吳二代將星就此隕落,為歷史留下了遺憾,如果討伐董卓袁氏兄弟不勾心鬥角背後捅刀子,如果孫堅與孫策不早死可能也沒有以後的三國,沒有曹操,劉備,孫權的三國鼎立的開始,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