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美國的獨立戰爭:利慾薰心者的鬧劇


  在18世紀的北美洲,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叛亂。美利堅的叛黨們建立了一個的分裂性偽政權,即所謂的美利堅合眾國。長久以來,對於這場由叛黨們挑起分裂主義叛亂,一系列如“爭取自由”之類顛倒黑白的不實之詞,充斥著各種媒體和書籍,矇蔽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國內外群眾。這都是歷史的顛倒!今天,我特別製作本文,把顛倒的歷史糾正過來!

  就人種而言,北美殖民地的主體民族是由英國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等地的移民,德意志、法蘭西以及非洲的黑人在比例上是很小的,所謂“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就這樣的誕生”,純粹是無稽之談!參加那場叛亂的共有13個殖民地,它們無一例外的都是英國的領土。以弗吉尼亞殖民地為例:該殖民地為英國的倫敦公司所建立,於1606年得到了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的特許狀。1624年特許狀被取消,該殖民地轉到王家直接管轄之下。其他殖民地的建立過程與之大抵相似。

  各個殖民地的發展完全是英國宗主國大力扶持的結果。以弗吉尼亞殖民地為例:由於種種客觀原因,移民大量死亡,完全是因為英國本土接連不斷的派出救濟船和補充人口的情況下,該殖民地才得以維持和發展;賓西法尼亞的移民在和原住民的戰鬥中屢戰屢敗,完全是在由英國本土派來的“紅衣軍”的援助下才勉強站穩了腳跟。

  英國政府同時也重視扶植殖民地地區的經濟發展。英國在殖民地設立的政府通常無償的向工廠提供土地,為其免稅並提供其他優惠政策。殖民地商業的主要出口對象也是英國及其其他殖民地,如當時英國皇家海軍軍艦的桅杆便全部由北美新英格蘭殖民地出口的松木製成,而英國的商船中有30%以上是在北美殖民地製造的,這極大的加快了殖民地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

  為了最大限度的協調局部與整體、地方和中央在生產上的關係,避免重複建設,英國政府採取了宏觀調控的方針,限制殖民地地區鋼鐵、制帽業的發展,這也是為了從長遠上保證殖民地人民的更本利益。1750年英國頒佈的制鐵條例中規定對北美殖民地生產鐵條免除進口稅,再一次以實際行動駁斥了美獨分子和國際反英勢力所謂“英國限制殖民地工業發展”的無恥謊言。

  英國政府始終重視保證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在殖民地建立初期,對所有移民都採取了免費贈送土地的方針,但由於一小撮利慾薰心的土地投機商人(其中就有臭名昭著的美獨份子頭目富蘭克林)勾結某些腐敗官吏,以低廉的價格取得了本應免費發給勞動人民的土地,而後再高價出售。英法戰爭結束後,為了保護廣大印第安人民的土地所有權,英國政府禁止13殖民地居民進入阿拉巴契亞山脈以西地區,這就極大的損害了土地投機商人的利益。這些土地投機商人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狗急跳牆,煽動一批不明真相的群眾,成了英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最頑固的反對者。

  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對祖國應盡的義務。由於英法戰爭導致軍費開支增加,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965年後適當的增加了北美殖民地的稅收。

  國難當頭,美獨分子不思為國分憂,反而組織所謂的“自由之子”,暴力抗稅。他們毆打稅吏,焚燒稅務機關,極大的干擾了社會秩序,更有甚者,他們甚至還秘密集結軍火,妄圖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分裂野心!為了維護安定團結繁榮穩定的北美殖民地局面,英國政府對叛黨的不合理要求作出了重大讓步:首先在1766年三月廢除了北美殖民地的印花稅,而後又於1770年廢除了唐森德法案。至此,英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只保留了一項每磅3辯士的茶葉稅,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

  但美獨分子們並未因此而放棄他們的陰謀活動,反而變本加厲的於1772年11月成立了所謂的“通訊委員會”,進行大規模的分裂串聯活動。他們利用該組織恐嚇、威脅、乃至迫害反對分裂,主張統一的北美愛國志士,以致達到了“無論何人,只要不遵從他們的指示,其人身和財產就失去了保證”的地步,整個北美殖民地都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之中。

  自英國保留茶葉稅後,北美殖民地的茶葉走私活動異常猖獗,嚴重的損害了殖民地正常的經濟秩序。為了保護殖民地商人的合法利益和廣大殖民地人民的身體健康,英國政府緊急從東印度公司調運了大批茶葉運往北美殖民地,其市場售價僅為走私茶葉的一半。

  這就嚴重損害了走私商人們的利益,他們鋌而走險,將這批茶葉倒入大海,還栽贓給印第安人,這就是所謂的“傾茶事件”。傾茶事件發生後,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保證殖民地人民根本利益,英國政府不得不加大了對美獨分子的打擊力度,增加了殖民地的駐軍。

  而美獨分子的頭目們則於1774年9月5日於費城召開了所謂的“第一次大陸會議”,在提出了大批如“廢除1763年後公佈法案”等不合理要求的同時,為了欺騙廣大要求統一反對分裂的殖民地人民,還特別指出願意繼續效忠英國政府。1775年4月18日,殖民地總督蓋茨將軍出動800名軍隊收繳非法武裝“自由之子”藏匿於萊剋星頓的軍火,而自由之子則卑鄙而兇殘的伏擊了這些執法人員,造成了300餘名執法人員傷亡的重大悲劇,這就是著名的萊剋星頓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