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南美民族解放運動的開端


  1780―1781年發生在秘魯的圈帕克.阿馬魯起義。是拉丁美洲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印第安人起義。

  歐洲殖民者“發現新大陸”之時,南美已有一個強盛的印第安人王國(印加王國),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軍侵佔印加。

  印加末代國王圖帕克阿馬魯成了印加故國的象徵。

  白人莊園主佔領印第安人的土地,變原住民為奴隸。西班牙在利馬建立秘魯總督區,管領原印加國大部分領地。在土著居住區設“卡西克”,類似於村長、酋長.有意培植一個印第安人貴族階層,讓他們去徵收貢賦、徵調勞工。為掠取波西託的銀礦,推行萬惡的“米達”制,規定每年七分之一的男勞力輪流到礦區無償勞役4個月。“米達”製成了“絞碎印第安人的機器”。

  六代苗裔單傳孔多爾坎基

  二百年後襲用末代王姓氏

  圖帕克阿馬魯第六代外孫,印加王族的單傳苗裔。

  孔多爾坎基的父親是管理3個村的“卡西克”,因此他能進入庫斯科的教會學校就讀。他26歲時,繼任“卡西克”之職,並經營一個古柯葉種植園、一家冶金作坊和350頭騾子組成的馱運隊,常年奔波在庫斯科通往利馬和波西託的商路上,因而見多識廣,結交了許多朋友。

  孔多爾坎基在高原上驅趕騾隊,目睹同胞在“米達”制下呻吟、死亡,深感悲憤。此時,西班牙已統治了印加200年之久,秘魯印第安人從800萬人減至100萬人。他將希望寄託在“英明”的西班牙國王身上,設想通過和平請願來結束苛政。1770年,他到利馬向西班牙總督請命,要求呈報卡洛斯國王承認他的印加王族身份。授權他來實行改革,以改善印第安人的境遇。但總督揮手將他趕出督府。

  孔多爾坎基憤然回鄉,放棄原名。沿用先祖圖帕克阿馬魯原意為“閃光的蛇”。蛇是印加民族崇拜的圖騰。改名錶達了他誓死為同胞自由解放而奮鬥的決心。

  美國獨立戰爭的消息傳到秘魯,圖帕克阿馬魯1777年再次到利馬請願。逗留利馬期間,他同各界人士廣泛接觸,發現土生白人對殖民體制強烈不滿,認為這是一支可以聯合的力量。幾個月後,總督正式拒絕了他的要求,命他立即滾回廷塔。

  阿馬魯對和平絕望,回鄉積極準備武裝起義。

  廷塔起事絞死西班牙省督

  起義大軍解放小半個國土

  1776―1780年,秘魯50個省有14個發生暴動,3個省的省督被殺死,連土生白人也捲進抗稅鬥爭。印加村寨到處流傳著“一年之後必有王者興”的口號,復國的呼聲響遍四方。然而,這些零星起義都被鎮壓下去了。圖帕克阿馬魯密切注視著形勢,積聚力量等待最有利的起義時機。

  1780年11月4日,雅納奧卡鎮教堂慶祝西班牙國王命名日,廷塔省省督阿里亞加赴會,阿馬魯託辭中途退席,率兵埋伏在通往廷塔鎮的路上。省督宴後在隨從護衛下返回廷塔,伏兵一擁而上,擒住阿里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