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民族英雄戚繼光斬子?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這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從明朝嘉靖年間便開始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謠中的戚爺自然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出生將門,自幼便立志馳騁疆場,保家衛國,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著名詩句。

  戚繼光17歲時承襲了父祖歷任的登州衛指揮僉事之職,25歲時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擔負起山東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末年,日本的北條時宗曾兩次發佈異國征伐令,企圖趁戰亂之機入侵朝鮮,進而覬覦中國。被這個征伐令動員起來的日本武士從此開始騷擾中國東北沿海,倭寇之患逐漸形成。由於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所以這些劫掠中國沿海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被稱為“倭寇”。明初時,國家強盛,海防較為完備,倭寇並未釀成大患。正統年間之後,由於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倭寇日漸猖獗。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襲入浙江台州的桃渚村,殺人放火,劫掠財物,甚至把嬰兒拴在竿上,用開水燙死。嘉靖年間之後,倭寇之患發展到了極點。他們同明朝海盜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結,有時外出劫掠,一次可糾集戰船上百艘。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攻城掠地,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無惡不作。使東南沿海一帶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到難以估計的損失。

  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素有威名的戚繼光被調任到倭患最為嚴重的浙江任都司僉書,主持這一地區的抗倭鬥爭。戚繼光初至浙江時,這一地區衛所空虛,士兵老弱;將官不習武藝,不懂兵法;水軍戰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有一次,八百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龍山所,戚繼光親自率軍迎擊,但是由於明軍老弱怯戰,接戰沒幾個回合,便已顯現出潰敗的跡象。在這危急關頭,戚繼光一馬當先,衝至陣前,連發幾箭,將倭寇的幾個頭目射倒,倭寇明軍統帥如此英勇,便倉惶逃竄。

  為了改變這種兵士羸弱、防備鬆弛的現狀,戚繼光從當地的漁民、蛋戶中招募新軍,並加以嚴格的訓練,這支軍隊雖然人數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打起仗來,卻個個都能以一當十。這支軍隊不僅作戰勇敢,而且紀律嚴明,從不敢亂民擾民。當地的人都親切的稱呼這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隊伍為“戚家軍”。戚繼光還總結與倭寇作戰的經驗,結合南方地形多沼澤的特點,創造出新的陣法——鴛鴦陣,每十二名士兵為一個戰鬥小組,每人所持兵器各不相同,火器與冷兵器、長兵器與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戰鬥力。戚繼光依靠這支能征善戰、紀律嚴明的軍隊,在抗倭的鬥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戚繼光統軍打仗,十分強調紀律的重要性。他要求士兵要絕對的服從指揮,指揮官下令向前,前面就是有刀山火海也要奮勇前進,不得後退,違令者定斬不赦。正是因為戚繼光如此強調軍紀的重要性,才有了戚繼光斬子故事的發生。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在福建莆田,這一故事還被改編為閩劇《戚繼光斬子》,以藝術的形式在民間盛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