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東晉史上的歷次北伐


  東晉建立之後,北方中原地區已淪喪於胡人之手。雖然皇室,以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然愛國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為己任。

  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先後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行動。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祖逖、桓溫、劉裕三人的先後北伐。以下我就來好好講解講解此三人的先後北伐歷程。

  首先北伐的是東晉名將祖逖。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西晉末年北方大族,曾與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兩人同被共寢,聞雞起舞,志向宏遠。永嘉之亂後,祖逖率親黨數百家渡江,居於京口(江蘇鎮江)。在東晉建國前,他就向司馬睿請求北伐,被任為豫州刺史。

  建興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當時中原郡縣系統已經崩潰,到處都是塢壁,祖逖採取靈活策略,招撫塢壁,屢破石勒,使黃河以南盡為晉土。當祖逖練兵積穀,為進取河北做準備時,晉元帝司馬睿擔心祖逖的發展對他不利,遂任戴淵為徵西將軍,都督北方六州軍事,節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無成,憂憤成疾,死於軍中。祖逖死後,東晉內部連續發生王敦和蘇峻之亂,朝廷忙於平亂,無暇北顧,石勒乘機佔領了河南,晉軍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為烏有。

  其次便是桓溫。

  桓溫(312-373),字元子,東晉大將,龍亢(今安徽懷遠)人。娶晉明帝女南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曾率軍三次北伐,欲收復中原。

  永和元年,東晉王朝任命桓溫為荊州刺史,握長江上游兵權。次年(346年),桓溫乘成漢政權腐敗,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江直上,率軍入蜀。

  永和三年(347年),桓溫滅了氐人李氏的漢國,平定蜀地,聲威大振。永和五年,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六年,朝廷以揚州刺史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並委以北伐重任,企圖以此對抗桓溫。可惜殷浩大敗而回,後更被免為庶人,由是內外大權遂集於桓溫一身。

  永和十年(354年),桓溫首次北伐前秦,他親率步騎四萬餘人,連破氐族苻健軍,直抵霸上(今陝西長安東)。當地居民「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桓溫傳》)桓溫因軍糧不繼,未能攻克長安,退返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