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曹孟德的形象是如何變成白臉奸臣的?


  在死後將近兩千年,曹操依舊很忙,忙著在各種書裡當“人生導師”。人們已不再糾結於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專注於如何“用好”這個人。

  變化速度之快,功利性之強,也可以視作這個浮躁社會的某種縮影。這個景象不要說曹操本人想不到,恐怕就連幾十年前撰文為曹操翻案的郭沫若,也不會想到吧

  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爭議者之一。對他的評價歷來在奸臣和梟雄這兩極中搖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話為他“招黑”無數,而政治、軍事上乃至詩歌創作上硬邦邦的成績也為他贏得了受人尊重的資本。作為著名人物,歷代對他的評價也同步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生態,很值得研究一番。

  1958年前曹操是奸臣,“白臉”的代表人物

  歷史原因:《三國演義》中的奸臣形象影響深遠

  人們印象中,曹操是個壞人,這多半要拜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擁劉反曹”的整體架構使得這部書把曹操定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地位。之後的幾百年中,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各種文藝作品(戲曲、評書、小人書等)將曹操這種惡劣形象不斷強化。

  然而,曹操的形象並非一開始就壞了的。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是以魏國為正統的,從篇幅上就可看出:《魏書》一共30卷,《吳書》有20卷,而《蜀書》只有《魏書》的一半,15卷。在描寫上,他也對曹操尊敬有加,尊稱並沒有稱帝的曹操為“太祖武皇帝”。而劉備、孫權則僅被稱為“先主”、“吳主”。陳壽還高度評價曹操為“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討伐高麗途中,親自寫了一篇《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績:“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