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哩哩啦啦 作品

史實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三國演義》是一部威武雄壯、有聲有色、雅俗共賞、婦孺皆知的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的經典史詩,自明朝中期問世以來,對中國人民的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主席曾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是史書,二者不可等同視之。若說生動形象,當然要推演義;若論真實性,就是說更接近歷史真實,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不如陳壽的《三國志》。”

  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三國演義》的特點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即不少事情都屬於張冠李戴,移花接木。

  接下來就由我好好陳述陳述。

  1、桃園三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從年齡上說,關羽>劉備>張飛。

  2、溫酒斬華雄:華雄實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三國演義》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4、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只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這十三家。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不可能分身去討董;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並無參加戰役;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參加討董行列?當時公孫瓚正要對付鳥桓,亦不可能參加討董行列;至於張楊當時和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而劉備當時亦只是跟隨出征。

  5、關公斬顏良誅文丑: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的部下徐晃所為。

  6、張飛鞭督郵: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系印章的絲帶﹞系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三國志.先主傳》)為什麼劉備要杖打督郵,最後棄官潛逃?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劉備在黑名單裡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把督郵捆綁於樹上,鞭杖百餘下,最後劉備逃亡。三國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醜、張飛的魯、劉備的正,描述得絲絲入扣。雖不符合史實,不過情節鋪設相當精彩,生動刻畫了老實人在醜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7、徐州誅車冑、古城斬蔡陽:此乃劉備所為。

  8、連環計:載有貂蟬之人,呂布與董卓爭奪一婢女而起,但並無指出是有人用計。

  9、關羽降曹:無特別記載,應為自願。在《三國演義》所編造的關羽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二皇嫂”,但這是與史實不符的。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到徐州後,屯兵小沛,命關羽守下邳。劉備的妻子應該隨劉備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進攻小沛時,劉備戰敗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隨關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說,關羽在投降時,身邊並沒有什麼“二皇嫂”。

  10、過五關斬六將:此五關相距甚遠,也無聯繫,虛構劇情。而且有幾個關在三國時代根本不存在,至於名稱,則是唐宋以後才有的。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未發生過五關、斬六將之事。

  11、被斬的六將:三演說被斬的六將是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他們的出場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12、孫堅之死:孫堅死於硯山,由於單騎輕出,只帶幾名隨從,遭黃祖設伏以落馬及被流矢射死。

  13、孫策之死:實乃遭刺客暗算傷重不治。在攻打陳登的途中亦是單騎輕出,不過更誇張,只有自己一個人去打獵。無巧不巧被許貢的三名家客給盯上(許貢死於孫策之手),即便孫策驍勇,但臉上一箭,受創極深,雖有黃蓋等人後來極力搶救但仍回天乏術。

  14、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真有此事,原因是呂伯奢的兒子欲搶奪財物和報官領賞才死的,羅貫中為了汙衊曹操還編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直接抹黑了曹孟德。

  15、徐庶進曹營:他本名叫單福,化名徐庶。徐庶的母親在當陽被俘虜,於是徐庶指著心向劉備說:“我和將軍共建霸業,全靠此方寸之地。而今孃親失蹤,方寸已亂(成語“方寸大亂”的由來),留在這裡對你沒有幫助,請就此別去。”於是投奔曹操。《三國演義》說徐庶因為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捉了徐庶的母親,並且偽造書信,誘騙他到曹營,這和正史不合。劉備陣營似乎很體諒徐庶的離去,諸葛亮在益州時就公開稱讚過徐庶。

  16、火燒博望坡:非諸葛亮乃劉備之手筆也,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17、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趙雲推倒土牆蓋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故也沒有趙雲推倒土牆蓋井的事情。

  18、長板坡七進七出:趙雲護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趙雲實則戰功平平。

  19、怒吼長板橋:《三國演義》寫到曹軍夏侯傑因此肝膽俱裂被嚇死,這是典型的小說誇張手法。

  20、舌戰群儒:無此事,諸葛面見孫權而已。諸如舌戰群儒、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

  21、孫夫人投江: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本來只是歷史上無數次政治性聯姻之一。是孫夫人去荊州,並沒有劉備跑到東吳去娶親。這裡並沒有多少男歡女愛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時,劉備已年近半百,而孫夫人不過二十上下,年齡相差約三十多歲。一個是貪圖皇位的梟雄,另一個是任性而為的驕女,彼此互不信任,何來歡愛?所以,劉備入益州不久,孫權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孫夫人也毫不猶豫地回了孃家,還差點帶走了劉備的寶貝兒子阿斗。從此,她一去不返,杳無音信,與劉備恩斷情絕。因此後來孫夫人投江自盡是假,絕無此事。而劉備呢?佔據益州之後便娶了寡居的吳氏(吳懿之妹,劉璋之嫂),也看不出對孫夫人有什麼留戀。正因為這樣,在《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中竟沒有一句話提到孫夫人!史書上沒有記載孫夫人的最後結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絕不會為了劉備而殉情自盡的。

  22、周瑜智算蔣幹:歷史上的蔣幹沒有說服周瑜就回來了,稱讚周瑜雅量高致,並沒有中計,而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幾年以前。

  23、赤壁之戰:太史慈並未參加赤壁之戰,而是在戰前已經去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曹操橫槊賦詩的事情並非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夜,而是在為迎接漢獻帝遷往許都而舉辦的酒會上;張松見曹操是在赤壁之戰前,並不是曹操擊敗馬超之後;曹操建銅雀臺以及曹植為之作賦,都發生於赤壁之戰之後。

  24、草船借箭:無此事。古代夜戰時對船的箭頭一般都會有火,試問有幾人敢冒此險呢?歷史上曾有次曹操進攻濡須,趕上孫權坐船來察看敵情。曹操命令放箭,結果孫權的船捱了很多箭,船身傾斜就要翻了。孫權急中生智,命令調轉方向,等另一側也捱了很多箭,兩邊均衡後就撤回去了。這樣的“借箭”,顯然並非預謀,而是隨機應變。

  25、黃忠之死:黃忠病死,並非在夷陵之役時戰死,他也未參加此役。

  26、孔明借東風:純屬虛構,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27、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是羅貫中為醜化曹操,樹立關羽的高大形象和孔明軍事天才形象而虛構的。孔明根本沒想到曹操會走華容道,是劉備想到的,劉備率軍去追擊曹操時,曹操已經跑了。

  28、戰長沙:劉備南征荊南四郡,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並未發生戰鬥。

  29、刮骨療傷:關羽刮骨療傷時面不改色的事蹟,在正史裡頭有記載。正史並未言明是誰幫他刮骨療傷。如果依三國演義情節,關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時受傷,那肯定不是華佗幫他刮骨療傷,因為那個時候華佗已經不在人世間。三國志正史記載:曹操的愛子曹衝病危時,曹操一直懊惱不該殺死華佗,使愛子無人可救。曹衝死於公元208年,所以華佗早在公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間了。關羽是在公元219年北伐,華佗至少已死了十幾年。同樣的道理,曹操亡於公元220年,三國演義說曹操在病危時殺了華佗。也不符合史實。同時,據史書記載龐德射中的並非是關羽左臂,而是前額。

  30、諸葛亮三氣周瑜與周瑜之死:周瑜當時並未注意過諸葛亮,也極少碰面。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31、諸葛亮一直是蜀漢的實權人物:其實劉備手下的集團分為三類,即原從集團、荊州集團以及蜀中集團。原從集團的代表人物為:關羽,張飛,趙雲等。荊州集團代表人物有:諸葛亮,馬良,馬謖,伊籍,黃忠等。蜀中集團有:黃權,李嚴,法正等人。劉備最為重用的是“蜀中集團”,尤以黃權、法正為甚。佔領四川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荊州集團一直居於其下。劉備認人是很準的,想想他對諸葛亮說:“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就知道了(這是史實)。直到蜀中集團死光了,荊州集團才在諸葛亮的政治手腕下熬出頭。後來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諸葛亮也說:“如果法正不死,就一定會勸阻主公(劉備),即使勸阻不了,也不至如此失敗。”明知謖“不可大用”,仍然非用不可,與其說是不智,不如說是政治使然。